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要深刻把握“為什麼改、改什麼、怎麼改”等事關改革開放全局和走向的重大問題,從而以堅定的制度自信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現代化必須擔負的重要歷史任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既是改革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也是現實發展的客觀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取決於改革邁出新步伐。我們黨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領導人民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開創了一條全新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道路。這樣一條道路,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在近代以來后起大國和當代新興工業化國家崛起的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上也前所未有。辯証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重要轉折,機遇挑戰和風險前所未有。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發展面臨思想觀念的束縛、利益固化的藩籬、體制機制的弊端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在這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能否順利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取決於我們能不能邁出改革新步伐,有沒有勇氣和智慧開拓改革新局面。邁出改革新步伐,是當代中國走向新發展的關鍵一招。
邁出改革新步伐取決於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走了一條“漸進式”改革道路。隨著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在不斷積累疊加,改革越往后,暴露出來的矛盾越多、解決的難度越大。特別是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協同配合。在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等因素都在發生復雜變化的背景下,依靠單兵作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改革顯然已不能適應新一輪發展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前途命運,關系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必須以更堅定的決心、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力度全面推進和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刻把握帶有根本性、聯動性和支點性的核心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贏得發展的新優勢。
全面深化改革是當代共產黨人的根本擔當。怎樣治理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既無成功樣本可循,也無現成答案可用。以蘇聯為代表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方面也進行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最終都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黨領導人民緊緊圍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重大課題進行了不懈探索。經過艱苦努力,我們完成了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歷史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制度基礎。但改革是不斷向前推進的宏偉事業,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國家現代化進程需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階段,一代又一代人的責任,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就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在世界多樣化制度格局中形成中國制度的獨特標識,完成中國制度的現代化。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改什麼”,是事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一手抓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一手抓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國家制度的集中體現,制度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視角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鄧小平同志對這個問題有著清醒認識,從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反復強調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果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嚴重地脫離了廣大群眾。”黨的十八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5個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制度目標,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這一目標,涉及國家、市場與社會之間權力的調整,涉及政府部門之間利益的調整,涉及中央、地方的人權、財權、事權的調整,涉及許多敏感問題的調整,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參與其中,奮力攻堅。
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有效的治理能力是治理體系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美國學者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賦予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向現代化的轉變,再完美的現代制度也會成為廢紙一堆。當前,制度執行力、治理能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在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上下更大氣力。這就需要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員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戰略思維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特別是要提高領導干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能力,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為推進國家現代化提供動力源泉。去年以來,我國東北、華北以及華南部分地區霧霾高發、多發,給人民生活、健康、工作帶來很大影響。《國語》裡講:國主山川,川竭國亡。山川是一個國家的依賴,如果一個國家的主要河流枯竭了,這個國家就要滅亡了。川,氣之導也。河流是天地用來導氣促和的,如果水靜止而不循環,就沒有生命﹔如果水斷流枯竭,整個大氣的循環就破壞了。霧霾的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是大自然對人類過度活動的警告。各級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科學執政意識,不斷提升現代治理能力,使我們的所作所為遵循客觀規律,從天、地、人的大系統規范秩序,經綸天下。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實踐証明,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能否保持正確方向,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制度和事業的前途命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必須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考慮這個問題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和價值體系建設。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面對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要在復雜嚴峻的風險考驗中把握改革方向、把准改革脈搏、開好改革藥方,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問題。制度模式選擇,可以是人的主觀意志所為。但是制度模式能否行得通、通得久,最終由歷史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種因素合力決定。我們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相對於今天,這個結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必然性、實踐性、人民性。相對於明天,這個結果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和定力,是制度自信的源泉、定力和主心骨。有了這個定力和主心骨,在世界多樣化的制度格局中,在全球化共同的場域中,在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與時俱進,我們將確立中國制度的獨特地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
價值觀決定改革觀,必須筑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體系基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有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制度安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為依托,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為主導,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所形成的社會共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取向和鮮明標識,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戰略導向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強大功能。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學習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具有中國意義的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意義的普適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具有鮮明的中國風范、中國氣象,又具有日益深入人心的國際社會共鳴和影響力,從而更加成熟而持久。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今天制度自信的使然,更是明天制度自信的保証。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