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 偉: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2014年08月18日15:37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今年以來,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經濟運行處在年度預期目標范圍。但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房地產市場出現趨勢性分化,部分金融產品風險開始顯露。當前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 加快風險梳理處置,疏通金融體系功能,增強經濟活力﹔盡快出台一批見效快、帶動作用強的改革措施,穩定投資增速﹔積極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著力培育增長新動力,構筑經濟運行新平台。

  一、全年經濟增長能夠處在預期目標范圍區間

  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4%,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比去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點。從全年走勢看,出口環境有所改善,5月份以來增速明顯回升﹔消費增長穩中有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在政府加大鐵路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領域的政策力度后,投資增速降幅有限。總體看,需求側的沖擊溫和可控,多項指標增速出現回升、企穩或降幅收窄的情況。如果能在調結構、換機制的前提下“穩投資”,則全年經濟增長能夠處在預期目標范圍。

  出口環境有所好轉。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后的恢復期,總體態勢趨於穩定。美國經濟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就業狀況逐步改善,美聯儲溫和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其經濟復蘇的負面影響有限。6月份,歐元區制造業和服務業PMI均在榮枯分界線上方,分別保持了12個月和11個月的擴張,投資信心指數持續上升,今年有望走出債務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並推動全球市場信心改善。受新經濟政策刺激,日本經濟一度增長勢頭趨強,但目前政策效應開始減弱,消費稅率提高等也將影響其復蘇進程。發達經濟體的好轉將增加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需求,進而拉動其經濟增長,但新興經濟體相對減速格局仍將維持。總體上看,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略高於2013年,我國外部經濟環境和外需狀況有望小幅改善。去年人民幣綜合有效匯率升值7%,對出口形成較大壓力。今年人民幣從單邊升值轉為雙向浮動,再加上國內PPI持續下行,有利於出口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4月份,出口增長0.9%,扭轉了年初以來持續負增長態勢,5、6月份則分別達到7%和7.2%。預計在非正常基數效應消失以后出口增長將明顯回升,全年增速有望達到預期目標。

  消費增速將略有提高。2013年餐飲收入同比增幅下降4.5個百分點,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消費實際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如果剔除房地產銷售下降的相關影響,一般性消費回升明顯。其中,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0.1%,比去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餐飲企業通過調整經營策略,經營狀況企穩回升。信息、文化、教育、健康等服務業消費熱點進一步擴展,消費結構逐步改善。上半年,限額以上企業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6.3%。從CPI分類數據看,6月份服務類價格漲幅高於消費品類0.4個百分點。今年是房屋竣工高峰期,與住宅相關的裝修、建材、家電、家具等消費有望在下半年企穩。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幅在2013年下半年觸底回升,將帶動今年居民消費增長。預計2014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略高於去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上升。

  投資增長面臨一定下降壓力。2013年,新開工項目和施工項目計劃投資總額分別增長14.2%和16.2%,比2012年回落13.9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可以結轉到今年的投資項目規模收縮。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3%,比去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投資增長面臨較大下降壓力。

  在當前的投資結構中,制造業佔34%,房地產佔25%,基礎設施佔21%,其他服務業佔14%,農業和採礦業佔6%左右。受終端需求不振、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和利潤偏低等因素影響,制造業投資,尤其是重化工業投資可能進一步收縮。房地產區域格局日趨分化,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供給相對過剩,庫存明顯增加。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負增長6.0%和6.7%,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5.8%,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2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16.4%。預計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進一步回落。地方融資平台負債率較高、稅收收入下滑、土地收入增速下降,今年也是地方政府性債務還款高峰,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能力不足﹔還由於受其他多重因素影響,部分地方官員投資熱情有所降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簡政放權、放寬准入,將提高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但體制、機制障礙較多,仍需加大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力度。

  上半年,在政府採取一系列調控措施后,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出現企穩態勢,服務業投資穩中有升,整體投資下行壓力主要來自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當前需要高度關注和防范房企資金鏈斷裂及相關風險,並對土地出讓收入和基礎設施投資形成的負面影響予以有效監控。

  二、實體經濟壓力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遞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向中高速增長階段轉換的關鍵期。在尋找新平衡點的過程中,由於市場預期不穩,經濟運行具有不穩定性、脆弱性等特點,長期積累的潛在風險會逐步釋放。經濟增長出現波動難以避免。年初以來,盡管經濟增速回落超出預期,但供給側出現積極變化,經濟發展速度、質量、效益關系基本合理﹔勞動力需求較旺,就業壓力趨弱﹔CPI運行正常,沒有出現通縮跡象。這說明經濟運行與基本面所能支撐的潛在增速基本吻合,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並未改變,不宜因短期增速變化而對整個經濟運行狀態做出過於消極的估計。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房地產市場趨勢性分化和調整過剩產能等,實體經濟壓力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遞,局部風險開始暴露。

  在高速增長階段,由於潛在需求旺盛、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局部風險容易被掩蓋和吸收。而在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並伴隨周期性經濟下行時,潛在增長率明顯下降,原有景氣循環周期被打破,常態的風險消化機制難以繼續生效,但市場主體行為並未及時調整。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難以為繼,企業接受沉沒成本主動化解過剩產能的意願不足,銀行為規避風險,貸款更多流向有政府背景的項目,實體經濟難以獲得資金支持,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下降,經濟活力不足。

  經濟增長如出現超預期回落,實體經濟壓力將會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遞,與房地產市場分化和產能過剩相關聯的金融產品風險開始暴露。近期出現的“超日債”違約,中誠信托、吉林信托等部分信托產品支付困難,一些公司被資信機構列入觀察名單或降低評級,杭州、南京等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商出現資不抵債情況,部分擔保公司退出市場,民間借貸風險事件增多,個別金融機構出現擠兌事件,銀行的不良貸款有所上升等案例,雖仍在少數,但“風起於青萍之末”,對此,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發生。

  從宏觀看,前幾年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高於GDP名義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快速擴張,流動性總體充裕。2013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佔GDP比重達到194%,高居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與此同時,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實體經濟資金成本高企,“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普遍存在,且日趨嚴重。其根源在於,金融系統資源錯配、期限錯配等,資金鏈條不斷加長,對央行的流動性政策較為敏感,資金價格上升。房地產泡沫和隱形政府擔保,支持貨幣信貸的快速擴張,扭曲金融資源配置,大量新增資金被直接或間接配置到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對於難以直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企業而言,融資渠道收窄,資金壓力加大,在影響經濟增速的同時,觸發更多風險點的可能性加大。

  三、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積極因素增多

  增長階段轉換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的換擋與調整,但其本質則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我國經濟能否在一個新的增長平台上良好運行,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關系達到一種新的平衡,關鍵在於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和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年初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局部風險開始顯露的同時,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表現為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就業狀況不斷改善等。供給結構調整將對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一定支撐,上述積極變化也反映了我國經濟正在向新的增長平台平穩過渡。

  首先,服務業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比第二產業增幅高0.6個百分點﹔佔GDP比重達到46.6%,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服務業接替制造業,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新的增長動力,標志著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重大變化。6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5.0%,其中,運輸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批發業、裝卸搬運及倉儲業等位於60%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企業業務量增長明顯。年初以來,剔除房地產和部分基礎設施之后的服務業投資增速明顯高於投資平均增速。其中,信息軟件、金融、商務、科技研發、文體等現代服務業投資增長強勁。在城鎮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費升級、制造業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需求擴張潛力巨大,服務業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其次,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2013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下降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的貢獻率則上升7.3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程度明顯提高。今年以來,出口、投資增幅出現較大幅度下降,消費實際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4%,比資本形成的貢獻高5.9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第三,就業對經濟增速下降的適應性提高。隨著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出現減少,新增就業壓力亦相應趨緩﹔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和服務業比重上升,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提高。2000年GDP增長一個百分點需要980億的名義增加值,到2013年,增加到接近5300億,是前者的5.4倍﹔2013年的經濟增量相當於2000年經濟總量的42%。同時,每億元GDP,第二產業容納的就業量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后者超過前者約30%。2013年GDP增長7.7%,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310萬人,GDP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城鎮新增就業170萬人。如不考慮產業結構變化,僅就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計算,GDP增長隻要達到7%,按現有統計口徑就可以完成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的預期目標。

  第四,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面對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和傳統市場萎縮,不少制造業企業積極探索“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等多種措施,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今年前五個月,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制造業企業利潤增長13.8%,超出工業企業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增長29.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5.1%,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24.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21.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9.6%。隨著簡政放權、小微企業減稅、工商登記等重點領域改革的推進,新注冊企業快速增長,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增強。

  第五,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收入差距縮小。近年來,糧食連年豐收,農產品價格溫和上漲,農民工外出務工人數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高於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達到9.8%和7.1%,均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四、抓改革、穩投資、控風險,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主要表現為投資增速回落,“穩投資”是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為此,需要特別關注並處理好穩增長與控風險、調結構以及需求管理與推進改革之間的關系。就穩增長與控風險、調結構的關系而言,在潛在增速明顯下降之后,要維持過高的經濟增長,必然要求信貸規模進一步擴張,增加地方政府債務,加大資產泡沫和財政金融風險﹔經濟增速過低,尤其是短期增速過快下滑,將導致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銀行的不良率明顯上升,則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因此,如何謹慎地將經濟增速穩定在一個並不寬裕的正常區間,對控風險至關重要。就需求管理與推進改革而言,針對經濟短期波動,特別是大幅波動,採取適宜的促進需求的政策措施是有必要的,需求管理不應被排除在政策儲備之外。但若沒有調結構、換機制的配合,這類措施有可能會加重結構失衡,強化原有的增長方式。

  實踐表明,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而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是當前改革的主要矛盾方面。改革措施有供給側和需求側之分,有見效慢和見效快之別。在抓好相對慢變量的重大改革的同時,優先啟動需求側、見效快的改革措施,可以在短期內起到擴需求、穩增長,與促進需求政策形成合力效應,同時通過換機制、調結構,更有助於培育中長期增長新動力。

  我國仍處在后發追趕進程中,具有良好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較多,可投資空間依然較大。制造業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生產設備更新改造空間很大﹔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需要大量新增投資﹔城市地下管網等亟待更新改造,基礎設施質量需要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發展明顯滯后,歷史欠賬多。從中長期看,提高人均資產佔有水平仍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激發近期經濟活力的重點方向。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需要突出強調抓改革、穩投資、控風險的重要性,並在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應堅持穩中求進、以穩促進的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在貨幣政策保持基本穩定的同時,高度關注美國QE退出后短期資本流動的沖擊,保持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密切監控局部金融風險暴露的影響,防止風險加快顯露和增速下降相互疊加﹔理順投融資渠道,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張需求、增強供給側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在適度增加支出、擴大減稅范圍的同時,與改革措施密切結合,放大綜合效應,積極推進相關重點領域的改革,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近期,以調整投資結構、穩定投資增速、化解金融風險為重點,積極推進相關重點領域改革和政策調整。如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台,推進地方政府合規融資﹔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作用﹔推動資產証券化,盤活存量﹔做好輿論引導、風險隔離、社會保障等配套工作,積極化解局部風險﹔與結構性減稅政策相結合,積極推進加速折舊﹔治理產能過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等等。

  從中長期考慮,應把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重大改革放在優先位置。推動以破除行政性壟斷、促進競爭為重點的基礎產業領域改革,提高非貿易部門的效率﹔圍繞降低企業綜合成本,推動土地、金融、流通、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改革,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服務業的對內、對外開放,破除各種隱性壁壘,形成平等進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適當提高中央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和當年財政赤字率,利用中央政府的負債潛力,加大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緩解地方政府和企業現實的債務壓力。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