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目標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同時很多人也對這個目標產生一些疑惑和不解。有人說這是中國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目標,有人思考中國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目標?而有人甚至認為這個“第五個現代化”與德國前外長菲舍爾等提出的中國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第五個現代化”內涵很相近。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這個目標快一年了,社會上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理解還有很大的不同,還有必要對此進行討論。
首先,可不可以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看作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提出“第五個現代化”是對應著中國原來提出“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而來的。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這樣具體的行業和科技現代化的目標,從內涵和對象上是有很大的不同,是更高層次的社會制度和更為基礎的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提出這樣的現代化目標,是可以稱之謂“第五個現代化”的。
其次,《決定》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與德國前外長菲舍爾所提出的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是否有很大相近性?答案是否定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搞西方式的民主!習近平在今年2月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明確強調:“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可以看出,《決定》提出的 “第五個現代化”,是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第五個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根據有關媒體報道,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安排可以追溯到鄧小平1992年關於改革的新制度發展的戰略構想。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這次《決定》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的目標,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回應。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第五個現代化”的方向明確了,那它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習近平說:“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單一領域的改革,也不是一般的修修補補,而是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六個方面,全面進行改革,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在《決定》中對每個方面制度的構建,都有非常具體的任務設計。
那麼,在這麼龐大、多元的制度建設中,哪些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更為重要?人民論壇網的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憲法和法律成為公共治理的最高權威”、“公權力運行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安排”。這些問題可以說是推進“第五個現代化”的核心任務。
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其主要內涵又是什麼?習近平的講話給出了清楚的回答,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要提高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同時按照由“管理”到“治理”思路的轉變,未來中國國家不再僅是黨和政府的“管理”,要使社會各個方面都能參與到國家“治理”中,因此,也要使“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那麼在國家治理能力中,哪些又是當前中國特別需要提高的呢?同樣人民論壇網的調查結果是:“權責一致的政府”、“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更大作用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增強社會自治能力”。這些的的確確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所在。
最后,一定要看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可以說,認為中國將在2020年前實現“第五個現代化”是不正確的!因為《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任務描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意味著未來七年,是要使這個“現代化”的目標在現在的基礎上,能夠有實質性提高。“到底多長時間中國才能實現‘第五個現代化’”?人民論壇網的問卷調查給出專家的意見:67.4%的受訪專家認為30年內可實現,但也有32.6%的受訪專家認為這一過程將遠遠超過30年,需要“更長的時間”。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