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對於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優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馬克思高度重視“問題”對於把握時代特征的重要性。他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在當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決不能遮蔽問題、回避問題,而應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使改革充滿動力和活力。總的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理論創新具有問題意識、戰略思維、辯証分析、人民立場、求真務實和大眾話語六大重要特征。
問題意識重根本
具有“問題意識”,是第一個重要特征。領導干部首先是要解決問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執政風格上,在積極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時,總是強調“問題意識”。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和總目標的“中國夢”,可以說是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個事關全局的根本問題提出的﹔中國道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實現總目標、總任務之根本路徑問題的深刻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分析、思考和論述的問題,多是關乎中國發展根本命運的“命運性問題”。他所關注的總問題,是改革發展穩定。“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上的講話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第二部分就是“關於全會決定的總體框架和重點問題”。在這裡,他在用“六個進一步”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任務之后,明確指出:“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①這裡,鮮明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躍然紙上,發人深省。
戰略思維重全局
注重“戰略思維”,是第二個重要特征。思考、分析根本的命運性問題,需要具備戰略思維。戰略思維,主要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如何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實現未來的理想目標,以及在分析、思考改革發展穩定的根本問題時強調的。黨的十八大把國家戰略進一步明確為兩大戰略,即1990-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和2021-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戰略。當今中國已經進入“2012-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啟動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從大尺度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既要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更要擔當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力求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來實現這兩個戰略目標。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從大尺度來看待全面深化改革,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其實質目的,就是要求領導干部從戰略尺度來看改革,從兩個100年的時間框架內來認識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強調指出要“堅持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認為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從“戰略部署”高度考慮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及其實現,考慮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從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通盤考慮全面深化改革,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思考和分析問題時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辯証分析重思想
注重“辯証分析”,是第三個重要特征。在思考和談論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一些重大關系,以及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辯証思維和辯証分析,注重思想的力量。重視哲學的辯証思維和辯証分析,在他分析、思考問題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當代中國要以創新驅動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重視思想的力量﹔在當今世界格局、國內態勢日趨復雜的情境下,也需要注重思想的力量。辯証思維是激發創新思想、發揮思想力量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意義。在《略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等文章中,他不僅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所揭示的辯証唯物主義主要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而且重視挖掘這些原理對於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現實指導意義,並具體論述了運用這些原理指導實踐應注意處理好的一些重大關系。
針對當前的形勢與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具體提出了四種思維方式,即“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這四種思維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核心,分為三個層次,即“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主要針對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位這一重大問題。如果說,戰略思維是從“高度”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那麼,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則是從“整體性”和“時代性”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這是因為,系統思維針對的是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性和關聯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領導干部既要駕馭總體進程又要把握每一階段,既要善謀全局又要能抓一域。因此,系統思維,就是要解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偉大革命的總體進程與每一階段、全局與一域、總體性與關聯性等一系列重大關系的思維原則。而所謂創新思維,則源於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時代性。今天的改革不同於昨天的改革,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和實踐自覺實現與時俱進,就需要創新。創新思維是解決改革的與時俱進問題的思維原則。底線思維,則是針對改革要有邊界約束這一問題而提出的。從理論上說,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邊界,超出該邊界,該事物就不成其為自身。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同樣具有邊界。在改革中要保持社會主義的邊界,這是改革的“方向邊界”﹔在改革中保持力度、節奏、領域等方面的可控性,這是改革的“操作邊界”。前者屬於政治紀律問題,后者屬於執政能力范疇。合起來看,關於針對改革的思維方法,體現出這樣的層次關聯:歷史定位(戰略思維)—總體框架(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操作規范(底線思維)。
人民立場重情懷
注重“人民立場”,是第四個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思考一切問題時,其出發點、落腳點和遵循的基本原則,都是基於人民立場,即一切要依靠人、一切要為了人、一切要尊重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之所以總是能夠切中要害、沁人心脾,主要就是因為他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為大眾利益立言,心懷熾熱的大眾情懷。
在習近平同志剛剛當選總書記后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這裡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思考問題時,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這是從執政黨前途命運的高度強調人心向背、人民擁護的重要性。在對“中國夢”的闡釋中,這種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大眾立言的立場體現的更為鮮明:“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②習近平總書記還把人民立場提升到執政理念的高度。他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記者專訪時,明確講到:“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應該擔當的責任。”
情系人民的立場在習近平同志那裡是一以貫之的。在《之江新語》中,習近平同志的許多短評篇目,如《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善於同群眾說話》《一切為民者,民則向往之》等,都體現出習近平同志一貫的大眾情懷。在《樹立五種重要情感》這篇短評中,習近平同志具體談到了學習和樹立五種崇高的情感:一要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二要學習雷鋒同志的幸福感。他雖然隻活了22年,但他說:“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幸福。”三要學習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愛人民。”四要學習鄭培民同志的責任感。他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五要學習錢學森同志的光榮感。他把群眾的口碑當作自己無上的光榮。這裡的“五種崇高情感”貫穿著心懷大眾、情系人民的主線。 要言之,習近平同志思考和談論問題的方方面面,都從人民立場出發,最終都落腳到人民立場上來。
求真務實重落實
注重“求真務實”,是第五個重要特征。在探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時,在強調貫徹落實的實踐行動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求真務實。習近平同志從政以來,一貫強調求真務實、重抓落實,這已經成為他鮮明的執政風格和工作作風。在地方執政時,習近平同志在工作中嚴格貫徹中央求真務實的要求,還多次對此進行論述。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曾以“哲欣”為筆名,在四年多的時間裡,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232篇短評,並於2007年集結成書出版。其中,在《不興偽事興務實》中引用古人“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的箴言,提醒各級領導干部要做“願聽真話、敢講真話、勇於負責、善抓落實之人”。在《抓落實如敲釘子》的短評中指出:“抓落實就好比在牆上敲釘子:釘不到點上,釘子要打歪﹔釘到了點上,隻釘一兩下,釘子會掉下來﹔釘個三四下,過不久釘子仍然會鬆動﹔隻有連釘七八下,這顆釘子才能牢固。”十八大以來,一些重大問題經研究並作出決策部署后,需要具體部門認真落實。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抓落實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主席,還擔任一些重要小組的組長,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組長、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等。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他重視求真務實抓落實的執行力。
大眾話語重文風
注重“大眾話語”,是第六個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的一些講話,舉重若輕、如話家常,總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裡顯示出他論述問題時引經據典、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特征。
用“中國夢”這個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容易記憶、理解和接受,具有動員力和凝聚力,迅速引起了強烈反響﹔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表述國家、民族和人民大眾的關系,邏輯清晰、言簡意賅、易懂易記﹔以“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形象逼真且鏗鏘有力地比喻一個國家對發展道路選擇的必然性與合理性﹔以生動形象的“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求黨員干部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日常語言,要求黨員干部遵守黨紀國法、加強自身修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時常還引經據典,比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尤其在《之江新語》中,那些短評體現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文風。最短的文章不足300字,最長的也不過700字左右,每篇都是觀點鮮明、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他還不時引用古代聖賢的名言警句作為文眼,有時也引用社會上普通群眾的俚語俗話。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於謙的“但願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出深林”。此外,還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潤物細無聲”,等等。這些名言警句的引用,與文章內容相結合,讓人讀時耳目一新、振聾發聵、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主任、博導﹔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師王海濱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釋】
① 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求是》,2013年第22期。
②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