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鴻
無論是考核地方政府還是某個部門或是某個官員,大多是通過數字來量化。用“數字”來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本身並沒什麼不妥,關鍵要看數字是否具有科學性、真實性。上級所下的指標合不合理,下級完成的指標真實不真實,符不符合實際,都要作為考核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
如果適宜種植橡膠的地方硬性下達種植茶葉的指標,適合種植核桃的地方硬性下達種植胡椒的指標,適合發展生態產業的地方硬性下達各種工業發展指標,這樣的數字完成了於百姓於地方發展有何意義。再比如,有的地方綠色產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上級還硬性下達完成這樣那樣的發展綠色產業任務指標,瞎指揮的結果是瞎干,一畝土地變成三、五畝(一畝地裡有茶葉、八角、核桃等)綠色產業,五十步笑百步,何異於當年畝產萬斤的欺人之說。有的地方,歷屆黨委、政府都非常注重發展綠色產業,每屆發展的也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了,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多年過后綠色產業仍會有那麼大的發展空間,“數字政績”一再疊加,百姓卻享受不到應有的發展成果。
有說法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我們暫且不論此說法對與錯,但事實上,盲目下指標任務,盲目搞發展的情況並不少見,有些現象確實令人擔憂:每當地方領導換屆,新主政者為了向上級表現自己,急於在政績上大幅度、超常規地超過前任班子。於是,不結合地方實際、不顧發展規律,玩弄政績與數字的花樣,盲目制定本屆任期內的各項經濟發展目標指數。熱衷於“經濟規模要連續上大台階”、片面追求GDP增長,陷入“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干部、干部出數字”的新浮夸造假循環,殊不知,這種對“數字政績”的過分追求,對地方經濟和本級財力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
而有的地方,對上級所下的指標任務不論科學與否都有著自己的認識和做法,一些部門和領導圍繞數字指標“做文章”,實際上不是實事求是地統計數字,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捏造數字,導致有的領導干部弄虛作假,虛報浮夸,搞“數字政績”“虛假政績”,蒙蔽群眾、欺騙上級。
數字體現的是發展成果,沒有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數字再大又有什麼用呢。筆者以為,虛假的數字和不切實際的數字同樣是一種腐敗,而且危害很大。當前,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黨的干部,把握黨性原則是最起碼的要求,切不可在短期行為和個人利益上動腦筋,而應將眼光放遠,實踐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好人民的公仆。(作者單位:雲南省紅河州綠春縣委黨校)
相關專題 |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