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評估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就,測算與全面建成小康的距離,一些研究機構提出了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以指標體系衡量,能使人直觀看到全面小康建設進展情況。但有一種傾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即認為完成這些量化指標就等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這種對待全面小康目標的態度是否科學?全面小康目標能僅僅簡化成有限指標嗎?
答案是否定的。梳理全面小康目標的提出過程不難看出,全面小康是一個定量與定性兼備的目標,內涵十分豐富。進入新世紀,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后,黨的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七大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可見,全面小康實質是我國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涵蓋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體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在五個方面中,有些可以量化,如經濟、社會方面的一些目標﹔有些難以量化,如政治、文化方面的一些目標。因此,全面小康目標是定量目標與定性目標的結合。
經濟、社會方面的一些目標雖然可以量化,但必須注意防范兩種傾向:一是簡單對待量化目標導致降低標准,甚至出現偏差。比如,對於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不能隻盯著數字。因為即使人均收入實現翻番,但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就可能出現人均收入翻番但貧困人口眾多的問題。這就不能說實現了“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二是隻注重有限目標導致以偏概全。將全面小康目標量化,是為了分析的簡便和直觀,而且隻能選擇其中比較重要而且可以量化的部分。這種有所取舍並將定量目標具體化為某幾個指標的做法,不可能全面准確地反映和評價全面小康建設的實際進展情況。
有些目標本身就難以量化,如果強行量化,效果反而不會好。比如,不少研究者並沒有將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納入量化指標,即使有些研究者試圖量化,但選取的指標也有很大局限性。又如,有些量化指標中缺少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如果按這樣的指標搞建設,就會導致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必須認識到,有些目標不能量化、沒有量化,並不代表這些目標不重要。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的整體,五個方面彼此作用、互為條件,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
既然存在難以量化的目標,可量化目標的情況也比較復雜,那麼,在實踐中就應特別注意防止將全面小康目標簡化成有限指標的傾向,避免這一傾向對全面小康建設的誤導。更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的難點不在於完成定量目標,而在於完成定性目標。如果片面地把有限指標當作全面小康目標,導致可量化目標完成情況好、不可量化目標完成情況差,就會出現目標完成情況與人民群眾實際感受不符的尷尬局面。
應當看到,當前不少地方存在“完成指標就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錯誤認識。有的地方根據指標體系認為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際上在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科技創新等方面仍面臨艱巨任務﹔有的地方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思想懈怠、行動遲緩。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必須糾正。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各地各部門必須努力避免割裂地、選擇性地理解全面小康目標的錯誤傾向,嚴格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真正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