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立強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並對生態文明的內涵進行了新的概括與升華。簡單來說,生態文明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境界和社會形態。不僅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且提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不單單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更要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我們黨對生態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學內涵,對生態文明戰略任務的新部署。
一、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具活力經濟體之一。然而,我國工業化水平還較低,2010年工業化指數不到60,距離完成工業化還有40%的路程﹔工業化質量差、效率低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顯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嚴峻挑戰。
1、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樹立一種新的發展觀、新的現代化的理念。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或者是放棄現代化,而是要更好、更有質量的發展,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升級版,是更好、更加全面均衡協調的現代文明道路和模式。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夯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我們強調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的深刻揭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足和保護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
目前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需要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產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擴大內需、生態保護與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我國是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這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人與自然關系,在持續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這既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所在,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有益嘗試。
2、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樹立新的生態價值、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與確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3、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用新思路新舉措來解決資源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實踐証明,這條老路在中國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走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准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形勢使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實踐環保新道路越主動越深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就越明顯越持久。
4、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和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貫徹執行的重大課題。這裡,“理念融入、目標導向、原則貫徹”是關鍵。
以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深刻地影響到物質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變革。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調整經濟結構上求突破,在改進消費模式上促變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我們國家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日益得到重視和維護。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必須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相互促進。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能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民主可以擴大社會公眾有序參與人口資源環境事業﹔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也能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提出並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必將進一步對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產生深刻影響。
以生態文明建設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建沒。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價值取向。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主要標志、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科學的自然價值觀是生態文明觀的核心內容,通過加強科學的自然價值觀建設,將科學的自然價值觀融人環境教育和環境倫理建設過程中,提高全社會的資源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有利於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的精神文化領域,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生態文化形式,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
以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歸根到底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和代際公平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維護和發展世世代代的利益。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素質,保護中華民族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杜會提供基礎條件。
二、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
1、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環境和生態由無數小分子構成,不光是政府、企業、投資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沒有文明的公民,就沒有文明的生態﹔沒有文明的生態也就沒有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倡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以行業為主體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公眾為主體推動生活方式轉變。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大力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發揮環保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與社會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促進生態文明理念進行業、企業、學校、社區、家庭。
2、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能減排。首先要重視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要嚴格市場主體責任與權益。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下狠手、下猛藥,企業要把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成本體系,公眾要有監督意識和反映的渠道。其次要積極培育節能減排交易市場,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第三要加快燃料價格改革。加快資源稅和環境稅改革。第四要嚴格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完善行業准入標准,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完善標准體系,對排污的外部性問題要嚴格採取收稅收費辦法。四是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公眾對能耗污染的知情權。二是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妥善處理各功能區利益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要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方,生態收益和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橫向補償機制。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區域布局,沿海發達地區不能把落后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還要加強農村與城鎮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要同步推進。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標准體系。在國家發展規劃中,要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權益,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增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補償,把地區對生態下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人類的影響定義為生態輸出,把扣除生態補償和生態輸出后的生態權益定義為生態成本。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標准體系要承上啟下,統籌兼顧。四是改革完善領導干部考核機制,強化監督獎懲力度。要把人均GDP與單位生產成本、生態成本CDP的比值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約束性考核指標。指標要以人口統計、生態輸出能力評估和物質生產能力的調查為基礎,調整。同時,還要盡快形成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承擔責任但又有區別的目標、任務考核體系。目標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分別採用不同指標考核,要給欠發達地區發展權﹔要明確考核對象,明確責任主體。其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重點考核其領導決策和監管責任,突破紅線應當一票否決﹔要硬化企業和法人社團的主體責任、考核及實施的責任﹔要推動落實公民消費者自律的責任和監督責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結果要公開,接受全社會廣泛監督,新聞媒體可以有更大作為。五是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科學合理地修改與制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應當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借助法律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法規重新修訂,創設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3、加強社會建設,充分引導、動員、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體系,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使全社會廣泛參與成為一項實踐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要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健康發展。隻有大幅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民間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才會有扎實的基礎。(作者單位:中共泰安市委黨校)
相關專題 |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