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樹立青年大學生的法治信仰

李慧

2015年10月20日10:01   

法律隻有被信仰,才能獲得生命。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者與引領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與主要依靠,青年大學生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對法治事業的熱心擁護,將帶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最終將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有序展開。

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是培育法治信仰的前提。

沒有知,談何愛?!隻有認知法律,理解法律內涵,掌握法律精髓,才能信奉、運用、捍衛法律,最終樹立法律權威。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思維的形成、立法宗旨的明確等方面都屬於法律認知的范疇。在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的過程中,應對我國法律體系中各個法律部門的重要條文進行具體闡釋介紹,擴充大學生法律基礎理論知識﹔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邏輯思維的培養,提升其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明確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增強大學生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普法成效。一方面,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傳輸、普及法律基礎性知識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還應做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與法學專業課的有效銜接,形成漸進、科學、合理的法治教育體系。課堂內容力求全面准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以及法治建設的豐富實踐,同時注重吸收引薦外國優秀法治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第一,推進法律名著與普法讀物的賞析。組織開展“悅讀法治經典”主題活動,推薦一批主題鮮明、通俗易懂的法治普及讀物,起到“雅俗共賞”的實效。第二,有效憑借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系列輔助教學平台。通過平台及時傳遞法治新聞、最新案例,以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方式來傳授法律知識。第三,以學生為主導,有效開展翻轉課堂。促使學生通過課堂素材的收集、內容的講授、問題的探討深入領會法治的內涵及精髓。

健全宣傳機制,營造法治氛圍。一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弘揚法治精神。有效利用傳統媒介與新興技術開展法治宣傳。既要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優勢,又應激發網絡、微博、微信、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傳播媒介的傳播潛能。通過“時時更新、處處可得”的網絡情境空間,提高法治宣傳的實效,實現“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的新型普法工作模式。有效憑借人文影院、舞台劇目、書法展示、演講比賽等藝術形式和文藝創作來表現法治文化,促使法治宣傳由靜態向動態轉變,打造聲色俱全的普法平台。另一方面,把握宣傳規律,探索長效機制。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宣傳實效。結合其個性特征、專業特色、學習需求、價值觀念等,確定宣傳主題,准備宣傳素材,有效把握輿論導向,提高法治宣傳的針對性與吸引力。堅持持久推進,形成長效機制。要有“抓鐵留痕,踩石留印”的狠勁,要有“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確保法治宣傳的常態化。

強化大學生法治認同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關鍵。

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是強化法治認同的客觀前提。道德與法律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基本手段,兩者相輔相成。沒有道德的支撐,法律將陷於癱瘓。沒有法律的保障,道德也將蒼白無力。人民的法治信仰源於對其內蘊的道德標准、價值取向的認同。法治隻有契合人的真實情感,反映人的道德准則,符合人的價值追求,才能被人民認可、信任、敬畏與支持。所以,應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的諸多環節中,強化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目標,以此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立法時,應以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准則為指導,做到科學立法,使法律反映人民對善惡是非的基本態度,符合公平與正義的道德要求,達成以道德滋養法律,以良法獲取信任、以良法促進善治的美好願景。在執法中,應嚴格遵循程序正當、及時有效、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等要求,做到忠於職守、公平公正、執法為民,彰顯法治人文關懷。在司法中,應做到忠於事實、忠於法律,忠於立法宗旨,遵守公平、公開、公正等法則,因為“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所以,司法人員應秉公辦案、不偏不倚,為實現公平與正義,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而奮斗,以此弘揚社會正氣,堅定人民的法治信仰,最終樹立法治權威。

提升大學生法律情感是強化法治認同的主觀保障。一方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理論授課、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方式,促使“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成為有責任感、正義感與榮辱感的青年群體。另一方面,展示法治魅力,激發情感共鳴。通過電影、紀錄片、人物傳記等方式,介紹執法、司法等先進典型,展現其為權利而奮斗、為公平正義而努力的鍥而不舍、剛正不阿、求真求實的法治精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大學生對法律信賴、熱愛與尊崇的真實情感,培養大學生對法治的價值認同,促進法治理念在其內心落地生根。

推進大學生法治實踐是培育法治信仰的抓手。

法律隻有被實踐,才能獲得實效。倡導大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法律在定紛止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實現公平正義中所展現的巨大魅力,法治實踐利於堅定法治信仰,反過來,法治信仰又利於推進法治實踐。法治實踐既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抓手,又是培育法治信仰的最終願景,應通過各種方式、載體、途徑來促成大學生用法律視角看待問題、法律思維分析問題、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促使法治成為大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一種行事態度、一種生活理念,實現法治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紙面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

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法治社會實踐。注重與法律實務部門開展合作,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立法機關、行政執法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進行參觀體驗,了解熟悉立法、執法、司法、訴訟等法律活動,通過實踐強化法治教育,促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法治精髓。

精心打造專兼結合的法學專業教師隊伍。扎實推進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選聘理論功底深厚和法律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到高校兼職任教,選送高校法學專業骨干教師到政法部門挂職鍛煉,鼓勵擁有法律職業資格的法學教師到律師事務所兼職工作,形成一支理論功底深厚、業務精良、德才兼備、熟悉中國國情的法律教師隊伍,為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提供專業指導。

有效推進模擬法庭教學法的開展與應用。挑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難易適當且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角色分工,指導學生按照庭審要求及程序做好各項准備。通過庭審實戰,提高學生用法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庭審實戰,讓學生真切認識到法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更好地體會到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 社科部。本文系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體驗式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