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縣區、湖北武漢、參與社會治理,承擔政府事務、把握青年需要、創新活動載體、區校結對共建、志願服務
為進一步豐富共青團組織聯系、凝聚、服務社區的終端陣地和有效手段,更好的發揮共青團在促進科學發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方面的作用,共青團洪山區委結合自身優勢,善用高校資源,積極探索志願服務常態化發展之路,大膽開拓全區范圍內的高校與周邊社區結對共建的試驗田,力推區校深度融合。高校與社區結對共建已經成為洪山區獨有的志願服務品牌,通過結對共建,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大專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動性,為大學生在積累基層工作經驗、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供有益幫助,為建立區校長期合作機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源起
洪山區有37所大專院校,武漢市被列入國家“211工程”的重點大學、部屬重點大學全部在此,是全市科教資源最為集中之地,在校師生總數達50萬人,佔全區常住人口一半以上。近兩年,洪山區始終堅持推進“大學之城”建設相關工作。然而,如何充分服務高校,善用高校資源,將天然優勢轉變為實際的發展動力,從而達到城區與大學的融合與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2015年5月,在洪山區委宣傳部的組織下,團區委邀請了轄區37所院校的宣傳部長、校團委書記召開了區校結對共建工作布置會,共同探討“大學之城”的建設工作。會上聽取了大家對於這項工作的有益意見與建議,確定了區校結對共建的工作思路。根據社區的實際需求,按照陣地依托、活動形式和青年對象群體的不同,重點開展青少年事務、青年服務、社會公益等三類服務項目,對社區按需輸血。之后,團區委聯合文明辦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將所有社區與周邊高校進行一一劃分,動員轄區高校與社區結對共建,並簽署共建協議。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溝通,目前與周邊高校簽署共建協議的社區數已達145個,基本實現了洪山社區的全覆蓋。
二、做法
結對共建工作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推進:
(一)、豐富內容,讓結對共建活動走向了多樣化。
參與結對共建的高校志願者,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專業優勢,把結對共建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志願服務相結合、與社區中心工作相結合,結合社區需求,聯系學校團支部、黨支部和青年自願者協會走進社區,組建志願服務團隊,積極開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並協助和配合社區開展日常工作。具體工作內容包括: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社區家長學校等社區青少年教育陣地為抓手,廣泛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健康教育、環保知識教育、法制教育、創新實踐教育等﹔二是志願服務活動。要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結合社區具體情況和需求,組織志願服務隊伍,在社區經常性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殘疾人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協助社區建立志願服務隊伍和工作台賬,健全志願服務機制,形成社區志願服務常態化﹔三是專業性服務。各高校志願者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優勢,為社區提供計算機、法律咨詢、網絡維護、信息採集、文化知識、科普知識普及,服務社區﹔四是協助社區開展黨(團)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引導和組織社區群眾共建文明社區、幸福社區。每個結對共建社區每月開展一次以上志願服務活動,結合社區的需求和志願者所能,各具特色,盡可能讓有難者得其需,讓有志者盡其力。
(二)、搭建平台,讓結對共建活動走向專業化。
各高校志願者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黨政關注、群眾所需、志願者能為”三者有機結合,以關注社會熱點、排解社會難點、服務弱勢群體為主線,志願者們結合專業所長,深入開展“愛•洪山,我•奉獻”學雷鋒志願服務系列行動,努力做到學以致用,不斷用知識和愛心創新志願服務形式,讓有能者展其才。如師范類的志願者會定期走進社區開展義務家教活動,社會管理專業的志願者積極參與探索拓展社區管理方式,努力推進社區管理創新,法律專業的志願者為社區和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和普及法律知識等。各社區也努力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工作和服務平台,促進志願者的成才成長。
(三)、完善機制,讓結對共建活動走向常態化。
為使結對共建活動形成常態化,團區委在完善志願服務機制下功夫,通過健全組織領導、考評管理、表彰激勵等機制,推動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實現社區與高校、市民與志願者之間的“雙贏”。在志願服務活動中,各高校和社區同時對大學生志願者記錄志願服務時長,並作出總體評價。團區委對志願服務隊和參與活動的大學生進行總結考核,評選表彰優秀服務隊和優秀個人。通過志願者提供的全方位服務,化解了各社區人力資源嚴重缺乏的困境﹔通過開展考核評比,促進了各高校和志願隊伍的良性競爭﹔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吸引了社會慈善機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社區弱勢群體和貧困大學生。由此,社區、高校、志願者三方同時成為志願服務活動的“受益人”。
(四)、擴大影響,讓結對共建活動走向品牌化。
洪山高校大學生志願者聯盟、本禹志願服務隊、郎坤志願服務隊都是全國、省市志願服務的品牌。團區委擴大影響,利用典型示范作用,帶動更多的高校學生投入到志願服務活動中來,薪火相傳,通過扎扎實實的活動,把結對共建切切實實推進起來,把志願服務品牌擦得更亮。團區委積極聯合相關新聞宣傳部門將結對共建工作作為重要報道內容,促進了與高校的聯系和溝通,加強了宣傳策劃,加強宣傳高校師生參與結對共建的生動實踐,宣傳志願服務中涌現的鮮活典型,使結對共建活動走向了品牌化。
三、成效
(一)、志願服務從“一陣風”變為“平日功”
過去的志願服務通常是一個活動一批志願者,志願服務活動缺乏長期性和持久性。經過幾年努力,尤其是今年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常態化以來,團區委大力推動區校結對共建。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高校與社區長效合作的典范。武漢科技大學的“微塵行動”志願服務隊每周六風雨無阻到青菱街紅霞社區開展 “義務支教—傳道授業”,用知識的火花點亮孩子們夢想的星空﹔華中農業大學的張瑜服務隊在和玫瑰灣社區的結對過程中,開展了家用植物種植知識普及、插花藝術交流、茶藝表演、攝影技術交流等一系列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同時還通過組織大學生骨干到珞南街、關山街等社區挂職鍛煉,擔任社區管理顧問、書記助理的方式,深度社區各項工作。通過結對共建,社區和院系建立了相對穩定、運行良好的志願服務制度,形成了有一定影響力的志願服務品牌項目,有效的促進了志願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二)、在大學生志願服務意願、社會實踐意願和人民群眾需要的志願服務之間構建了契合平台
過去大學生做志願服務通常是自己費時費力跑社區,提供的志願服務不一定符合社區的需要,而社區志願服務的需求又無法通過有效渠道傳遞給高校,志願服務的效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團區委通過結對共建將全區37所大專院校全部納入志願服務合作框架,實現轄區內146個社區與37所大專院校進行一對一結對,將高素質的大學生志願者隊伍引進社區,通過開展青少年事務、青年服務、社會公益等三類服務項目,以項目促合作,實現社區和高校的無縫對接。湖北水利水電職業學院在和珞獅路社區結對共建的過程中,定期召開學院領導和社區領導的聯席會議,共同商定志願服務內容。與此同時,該院學生進入社區進行大量調研,將社區的實際情況和自身專業相結合,真正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結對。湖北中醫藥大學師生結合學校、社區實際,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開展相關的志願服務活動,拓展志願服務內容,先后創立“急救知識進社區”和“情系夕陽,關愛健康”——建立社區MCI(老年人輕度認知損害)系統化這兩項富有特色及專業優勢的社區志願服務項目,不斷賦予雷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打造社區志願服務品牌。
(三)、形成了志願服務的良好氛圍,志願之城建設提速
近一年以來,已結對的社區正按照要求如火如荼地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未能與社區簽署共建協議的高校志願服務隊,也正積極加入社區的志願服務活動中,洪山區已經開始顯現“人人爭做志願者,處處都有志願風”的新局面。為了適應洪山區志願服務新的的大好局面,團區委積極籌備洪山區志願者聯合會,進一步將高校和社會上的志願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實現政府、社區、志願者更加高校的合作,力求打響洪山區志願服務的品牌。另一方面,在區財政和文明辦的大力支持下,團區委每年拿出專項經費對參與結對共建的高校院系和社區提供志願服務活動的基本經費,以保障其志願服務活動開展過程中交通費、保險費和午餐費等相關支出,使志願者無后顧之憂。此外,團區委積極組織開展結對共建工作的總結,在每年年底對區校結對共建大學生志願服務基地的進行評選表彰。設置了“優秀單位激勵”、“十佳志願服務團隊”、“十佳志願服務社區”和“十佳志願服務個人”等一系列獎項,對涌現出的優秀組織和個人進行表彰,以激勵高校和社區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設置了“品牌建設激勵”,對在開展結對共建志願服務活動中打造的品牌志願服務項目,以及涌現出的品牌志願服務隊伍給予獎勵。相信隨著結對共建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必能使洪山區的志願服務的氛圍更加濃厚,志願服務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四、創新啟示
“區校結對共建”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大專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動性,提高社區整體工作水平,建立常態化、長期化志願服務機制,弘揚志願服務精神。在區校結對共建過程中,共青團洪山區委員會,創新工作方法,通過建立區校共建聯合機制,實現志願服務的長效化﹔結合結對社區需求和高校志願服務特長,制定相應的服務項目,實現志願服務的特色化。一系列的創新做法,使得區校融合進一步加深,為洪山區建成“大學之城”提供了有益實踐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