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街道城市社區、湖北武漢、團組織凝聚力建設、創新活動載體、天天敲門組、叩響幸福門
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是華中地區最大棚改回遷區域,地處青山區東工西居戰略的分界線處。轄區14-18歲的團員青年1484名,18-28歲的1789名,共有15個團支部。2010年以來,街道團工委人數5人,立足棚戶區回遷居民中老年人、殘疾人、低保戶、低收入者、低學歷、半邊戶、下崗失業人員、流動人口“八多”,呈現“兩低一高”(低學歷、低收入,對社會管理要求高)特點,同時,新的物業管理改變了棚戶居民的消費習慣,居民的居住生活方式一時還難以適應新的物業管理,“棚改后時代”社區面臨新的課題和挑戰。街道團工委積極探索棚改回遷街道青年工作新途徑、新方法,發揮青年人活力和戰斗力,通過設立“天天敲門組”,構筑與居民溝通的“綠色通道”,打造區域工作新品牌,深受轄區居民群眾歡迎。
一、 源起
回遷居民從低矮潮濕棚戶區搬到高樓林立的新社區,居民要適應原來不需繳納任何費用到繳納天然氣費、物業管理費等收費服務新模式,從原來燒柴燒煤、亂丟亂放等到現代社區規范化管理引發的糾紛,從原來“出門就是熟人,處處點頭招呼”的傳統親情鄰裡模式到“回家關門閉戶,左右鄰居誰都不認識”的現代“熟悉陌生人”等模式。且轄區老年人多,老齡化程度在全區最高。還有很多都是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或者孤寡老人。如何讓這些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一直是街道重點考慮的問題。
針對這一現狀,團工委在街黨工委的領導下,致力於團建工作“新生態”,團工委書記張軍麗提出建立“天天敲門組”,8名團工委成員組織轄區青年骨干、志願者開展“天天敲門組”活動,街黨工委、辦事處大力支持,並把鞏固、完善敲門組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創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實踐中努力探索、不斷創新。一方面敲開居民家門,傾聽百姓呼聲,排解群眾之憂,匯聚和傳遞正能量,引導幸福和諧新風尚。另一方面讓居民從被動到主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天天敲門組的故事相繼被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廣泛報道。
二、 做法
(一)敲啟幸福門,網格構架,搭起一座橋。
街道構建“社區—劃片—樓棟—家庭—群眾”五級網絡。如在青宜居社區設置24個網格,每個網格有一支由街道、社區、區域化單位成員組成的4人敲門組隊伍,通過為搬遷入住居民發放《居民入住指南卡》等形式廣為宣傳,使“天天敲門組”走進千家萬戶。“天天敲門組”每天到社區空巢、獨居和孤寡老人家敲門,陪老人聊天,為老人做家務﹔一旦敲不開門,敲門組會採取各種方法掌握情況,防止老人病倒在家無人過問。天天敲門組”在敲門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健康老人閑居在家,為使這些老人老有所樂,敲門組動員他們積極參加社區的文體活動和志願活動,有效豐富老人們生活。
(二)敲開幸福門,建章立制,點亮一盞燈。
我們對所有敲門對象都做到專簿(本)記載建立台賬,完善“天天敲門組”制度,在“集體記載”基礎上,推行敲門組“隨身記載”制度,使“集體記載”與“隨身記載”相互補益。要求小組成員及時、准確、真實將每天敲門對象情況、反映意見等進行記載,做到定期匯總和檢查。同時,還在社區內建立固定熱線,為老人安裝“一鍵通”等方式,實現24小時值班制,專人受理。敲門組在上門服務過程中,發現很多居民總在惋惜搬進新社區后與以前老鄰居失去聯系。為彌補遺憾,敲門組建立“尋鄰熱線”,通過上門尋訪、電話聯系等提供幫助,已有超過30位居民找到老鄰居。
(三)敲響幸福門,全面推廣,開啟一扇窗。
“天天敲門組”服務內容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與群眾實際生活銜接緊密,並延伸開辟“50幫70”隊、微電影服務隊、尋鄰熱線、“美容顧問”、歇歇吧等,極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如“天天敲門組”發現很多行動不便、歲數較大居民很少外出看電影而又有此願望時,發揮青年志願者特長,組建“微電影放映隊”,利用筆記本電腦從網絡下載電影、戲曲等老年人喜聞樂見影片,送到家中陪同觀看。住進新樓房的棚戶居民陋習一時難改,小區內高空拋物、亂牽亂挂等現象突出。敲門組又成為社區“美容顧問”,與“紅色大拇指”服務隊、“小小志願者”服務隊等多支志願服務隊伍一起,每天輪流在社區內執勤巡邏,在為社區“挑刺”同時,也親手整治環境,通過自身行為帶動大家,成為打造平安、美麗、幸福社區的主力軍。截至目前,工人村街所有社區均設立了“天天敲門組”,受到轄區居民的歡迎和好評。
三、 成效
(一)“天天敲門組”成為孤寡空巢老人保護傘。
“敲門組”重點面對社區特殊人群和困難群體,守護孤寡、空巢老人的生命線,減少老年居民意外死亡危險,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關心關愛,其家人在外工作也更加放心,不少老人的子女還專程到社區來表示感謝。青宜居社區85歲孤寡老人魏明梧因腰椎嚴重變形癱倒在床,敲門組成員在久敲門無人應后果斷找人開門,將老人送往醫院緊急搶救,轉危為安。有了“天天敲門組”之后,社區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更是覺得自身安全多了一層保障,他們的子女在外工作也更加放心,不少老人的子女還專程到社區來表示感謝。
(二)“天天敲門組”成為化解矛盾消防隊。
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及時發現矛盾和糾紛,保証街道、社區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及時發現矛盾和糾紛,並將其解決在基層、萌芽和一線,做到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四年來,通過“天天敲門組”共調解各類糾紛500余起,解決困難2117起,扶貧幫困1329人次,促進基層社會穩定和發展。
(三)“天天敲門組”成為宣傳思想工作強心針。
在街道的支持下,“天天敲門組”日益發展壯大,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通過“天天敲門組”的調查反饋,區、街多項工作能夠更加准確把握群眾脈絡﹔通過“天天敲門組”宣傳動員,涌現出一批骨干宣傳隊伍,街道的各項工作更易做到群眾心中。
(四)“天天敲門組”成為轄區經濟社會發展潤滑劑。
四年來,敲門組不僅成為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成為轄區發展穩定的窗口和平台,服務了街道、社區中心工作。敲門組通過上門服務,了解到回遷社區流動人口較多且年齡偏大,較多人在外從事環衛、保潔等體力勞動,需要有喝水、休息地方現實。通過“天天敲門組”的前期調研,街團工委開展“關愛城市戶外工作者”活動,在轄區設置11處“歇歇吧”,免費為環衛工人及過路群眾提供飲用水和臨時休息場地,同時帶動更多社區居民為戶外工作者提供愛心幫扶。
四、 創新啟示
對於基層團組織而言,通過天天敲門組活動,切實加強了基層團建工作凝聚力和戰斗力,收到了明顯效果,“天天敲門組”是青年與居民的“連心線”,社會的“穩定線”,是推進新時期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載體﹔對於青年團員干部來說,通過走向基層,走在一線,團員青年的群眾觀念、宗旨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工作作風得到明顯好轉,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好事,受到群眾的好評﹔對於群眾來說,通過天天敲門組的活動,構筑起了黨委、政府與群眾溝通的“綠色通道”,密切了團員青年與居民的關系﹔對於工作來說,通過天天敲門組體驗,街道各項工作都得到了加速推進和更好落實。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