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廣東、團組織建設、激發組織活力、“四重奏”、解放生產力
作為高校團建的神經末梢,基層團支部最能有效覆蓋全體青年,影響全體青年,團支部的活力與動向直接反映並影響著高校群團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然而當前高校基層團支部面臨著組織鬆散、資源奇缺、“被”然成風、方法落后等困境,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科學學院團委以“四重奏”——組織重構、資源重組、人員重生、工具重建的方式來解放基層團建生產力,激發基層團支部活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案例背景與問題提出
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深刻闡釋了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校是青年集聚的重要場所,是提升群團組織活力的主戰場。高校共青團工作具有基礎性、源頭性和戰略性地位,是做好共青團工作的關鍵。而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樞紐又在於團支部,尤其是基層團支部。作為高校團建的神經末梢,它能有效覆蓋全體青年,影響全體青年。團支部的活力與動向直接反映並影響著高校群團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團組織要打通聯系青年、指導青年、服務青年的血脈就必須要有強健的基層團支部作為前沿陣地和橋頭堡。然而當前高校基層團支部面臨著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鬆散
高校基層團支部的組織形式長期以來是以班級為單位設置團支部。傳統的班團支部往往帶有濃厚的鬆散性,很難形成合力。導致一到周末便一盤散沙,各自隨意拉條幅、辦活動。如此形式的團支部活動既浪費資源又難有較好效果,師生抱怨活動太多、水平太低、質量太差,未能有效發揮團活動的教育意義和指導作用,反而讓校園鬧哄哄、亂糟糟。也正因為班團支部眾多,各二級學院僅有的一名分管團委工作的輔導員也難有精力對那麼多的團支部一一進行指導。
(二)資源奇缺
傳統的資源配備是倒金字塔型的,越往基層走,配給的資源反而越少。團支部是團建工作的前沿陣地,卻也是資源最少的前線。從時間資源上來看,一個學期隻有16個教學周,即使16周的周六日都拿來辦活動也隻有32天的時間。32天裡還要除去英語四級六級考試、校運會、小長假等的天數,剩下的二十來天裡,學生處、組織部、校團委、校學生會、校青志聯等等哪怕隻各用一天,那剩下也沒有多少天了。另外二級學院也要辦活動,團支部可能就沒有時間辦活動了。從場地資源上來看,各團支部基本上隻能申請到教室作為團活動的場地,校內室外場地或者團輔室的申請是十分困難的,有時團支部有一些好的活動方案卻又不得不因為場地問題而放棄。從干部資源上來看,很多團支部開展活動面臨的突出困難是團支部中的團員大多是學校或學院各級學生組織或社團的成員,他們往往更樂於參加學校或學院層面的活動,認為這些活動更高級,沒有時間也沒有意願參加團支部活動,導致團支部獲得開展困難重重,團支書的威信也難以建立。再者,團支部的資源整合能力又比校級、院級團組織弱得多。
(三)“被”然成風
如今,高校基層團支部中有一股很不好的風氣——“被”然成風。越是高年級,越沒同學願意擔任團支書。有的團支書甚至是在本人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全體團員投票“被當選”的。更為普遍的現象是,支部團員參加活動時常說是“被觀眾”、“被志願”。很多校級、院級活動需要同學們參加時,各團支部都是按照“按學號輪流參加”的方式來安排,這樣發展下去,不禁讓人擔心同學們會不會越來越厭惡團組織。
(四)方法落后
上級團組織習慣於給團支部壓擔子、分任務、派指標,卻極少給團支部工作方法的指導,以至於團支部的工作方法沒有與時俱進,缺少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的創新能力和工作藝術,結果導致少數團支部基本不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的團日活動基本都是文體活動,共青團組織基層戰斗堡壘的先進性不能很好地體現。
二、改進方法與過程
針對基層團支部當前面對的四大困境,我院團委探索以組織重構、資源重組、人員重整和工具重建“四重奏”解放和發展基層團建生產力。
(一)組織重構,開創集約化團建
1. 以橫向和縱向組織方式走“集約化經營”道路
打破各團支部各自為營的傳統組織形式,以集約化團建提高活動效率。以橫向組織的形式開展年級團活動,擴大團活動范圍和參與度,增強團活動力量和積極性。比如今年由我院12級團支部承辦的學校推普宣傳周晚會,有效地展示了年紀團活動的組織優勢和范圍影響力﹔以縱向組織形式開展專業團活動,提升團活動質量和水平,增強團活動專項效果。比如由我院學前教育專業團支部承辦的逐夢成長專題晚會,突出地展現了學前專業在此類團活動中的專業優勢及特色。“集約化經營”的道路能把有限的資源有效地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滿足年級團活動的個性需要,解決專業性團活動的特色問題,大力提升了基層團活動的質量和水平。
2. 從注重活動數量到提升活動質量
鬆散存在而數量眾多的團支部,很難得到團委書記的精心指導,往往導致活動流於形式。然而團組織的集約化組織形式,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緯度,實現基礎團組織與學院、學校甚至湛江市的有效對接,保証群團活動的無縫承接。從而有效縮減群團活動的數量,集中力量和精力,專注指導、精心打磨,以品牌活動和特色項目為支撐,重點提升活動質量和水平,全力打造基層團組織精品化形象,以小見大,以點帶面。
3. 活動從“娛樂化”轉向“專業化”
團學活動不僅是學生自娛自樂的形式,更是實施黨團教育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具有聯系學生、指導學生、服務學生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從而實現以樂促學,以樂助學的目的和要求。作為我校第一個在凱德廣場舉辦、第一個支持湛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團活動,我院13級團支部圍繞主題、精准定位、發揮專業優勢,實現了專業與趣味的有效結合,較同類型、同級別的團活動,有效地凸顯了專業優勢和特色,受到廣大學生和市民的熱評和贊譽。
(二)資源重組,激活團建神經末梢
1. 處理好院團委的“退”與“推”
院團委的“退”,是不與基層團支部爭利,同時為支部的成長、發育騰出空間、提供舞台:能由團支部承辦的活動,都由團支部承辦﹔能由團支部競爭的獎項,都由團支部申報。去年,院團委就不再參與“三下鄉”的評優活動,同時把名額全部下放基層團支部。“推”,是給團支部送機會、資源和指導,為團支部的發展提供后盾與助推。如我院今年的三下鄉活動中,院團委、院學生宣傳中心不再組織院隊,而是將院干部下派到各團支部,協助各團支部做好“三下鄉”活動。同時實施“三下鄉”重點團隊、重點活動項目的招投標,專門劃撥專項經費支持基層團支部做大做強“三下鄉”品牌活動。
2. 建設“三增容”服務平台
組建優秀的團組織,創建品牌團活動,需要盤活院內外各種資源,為基層團支部提供更大平台、資源等容量支持。擴容主要可以從物資增容、師資增容和場資增容三個方面入手。物資增容,即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工程項目立項的形式,爭取項目資金,以增加指導老師算工作量及課酬的形式激發師生開展團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師資增容,即除調動院內的師資外,通過成立大學生成長指導委員會,選聘校外企業家、中小學、幼兒園的名師和名校長擔任大學生成長指導委員會專家,擴大指導性師資隊伍,提高師資指導水平。場資增容,則是通過爭取街道文化站共建青少年社區輔導站、爭取赤坎區軍休所共建留守兒童輔導中心等形式創建了涵蓋2個社區、2個企業、4個專業、12所學校的學生實踐場地,讓每個大學生都能有日常的實踐訓練機會和平台。物資、師資、場資的三增容,讓團的資源能夠更好地覆蓋各團支部和廣大青年,給每一個致力於從事團活動的青年提供出彩機會和展示平台。
3. 打造“零負擔高成效”活動模式
學院不僅向基礎團組織下達活動任務,同時還提供充足的活動資源。比如,學院每年劃撥50%團費獎勵優秀團日活動﹔12級團日活動經費由教務處全額資助,13級團活動的經費由市林業局提供。活動中,團支部所用場地、舞台、音響等費用,有強有力的經費來源做后盾,保証了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同時參與活動的每個團員還能夠領到些許交通補貼、伙食補貼。一年來,學院直接投入支部團活動的經費合計約五萬余元。支部沒有任何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才能專注策劃、精心籌備,高效產出,使得一次團活動就獲得五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效果。
(三)人員重整, 讓團員真正成為團建主體
1. “尋”與“訓”讓團支書“重整”
“尋”是我們要求團支書的候選人必須經過院團委書記審核同意,在通過支部民主選舉后還要作任前談話,盡可能找到最合適的人選。“訓”是要通過院級青馬工程開發院本培訓,做好團支書素質和能力的培訓工作。盡管我們規定團支書任期至少要一年以上,但由於團組織工作的持續性和高標准、嚴要求等特性,團支書成長速度較慢,加之任期時間有限,很不利於工作的長期開展和有效銜接。針對上述現狀,我們主要採取了如下三項應對措施:一是實施助理團支書制度,解決團支書銜接問題。具體做法是在團支書換屆時,挑選兩個候選人,一個選任現屆團支書,另一人選任助理團支書,協助團支書開展工作。一年后換屆時,助理團支書當選團支書。這樣就解決了新舊團支書在有限任期內成長速度慢、隊伍銜接的問題。措施之二是吸引、推動優秀院干回團支部任團支書。措施之三是開發院本培訓,推行日常化培訓。抓好團支書隊伍建設,團活動效果非常顯著:12級心本團支部去年五四評優全院倒數第一,在認真挑選選、培養優秀團支書后,團活動精彩紛呈,今年的評優已經躍居全院第二。
2. “與”與“漁”讓團員“重整”
“與”是強調每位團員都要參與所有活動。如保護野生動物的團活動,通過精心策劃,實現讓年級三百多人人人有事可干,都有參與的自覺和歸屬。“漁”是除了發揮團員的主體性,我們還強調要授之以漁,要傳授團員方法。比如對師范生粉筆字的訓練,除了每人在教學樓有一塊黑板,每天開展粉筆字訓練外,還編制印發了粉筆字訓練指南,打造人人能參與,個個能出彩的日常訓練。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人員的重整,讓每個人都成為主體,都能參與其中,都能有出彩的機會與平台,實現激發學生原動力的目標和宗旨.
(四)工具重建,探索團建科技革命
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進步的主要標志。這一年來我們圍繞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不斷推進各項工作和學生成長環節的技術革命,成果頗豐,如教師教育文化節獲省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幸福紅領巾”服務隊活動案例獲得省“百項優秀校外教育成果”。學習共同體、教師教育文化的創生循環、應用服務學習理論增強實踐育人效能等新方式、新方法榮獲校輔導員論壇一等獎。新籌建的大學生成長指導委員會、大學生自我成長互促會、大學生自我成長研習營、大學生成長省思檔案等方式已推廣全院﹔在兩會精神的學習活動中,被學生稱為最有意思的學習方式——工作坊。
三、成效與展望
(一)先進團支部爆發式增長
在今年五四評優中,我院就產生了1個廣東省五四紅旗團支部(全校唯一一個)、1個湛江市五四紅旗團支部(全校共2個),1個校紅旗團支部標兵(全校共5個)和2個校先進團支部。
(二)團支部活力爆發式躍升
今年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有效地體現了我院基礎團支部的活力和水平:在院團委沒組織院隊的情況下,基層團組織積極參與全校8支“三下鄉”重點團隊競標活動,就有2支團隊成功奪標。
(三)團員歸屬感顯著增強
團員踴躍參與團支部活動,並在活動結束后紛紛自發地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社交網絡平台撰寫長篇評論分享團活動中的感動與收獲,以此表明學生參與團活動的投入與感悟,充分滿足了學生內心的需要,並賦予了團組織最旺盛的生命力。
激發基層團支部的做法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進一步改進、提升的空間,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和完善。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