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高職、安徽淮南、組織青年、把握青年需要,促進青年成才、多元異質型、大學生創新群體培育
2015年3月,土木建筑學院團委批准成立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流動團支部。目前該流動團支部共有成員48名,設置團支部輔導員1名(學生專職輔導員兼任),團支部書記1名,團支部副書記2名,團支委委員3人,團支部下設四個團小組(按照四支類型各異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劃分),每個團小組12人,團小組組長1人,副組長2人。
當前我們正處於“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偉大時代。大學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潛力的群體。時代呼喚創新,學生渴望創新。“青年學生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作為基層團干部,我們緊緊瞄准學生成長“渴望點”和“切入點”。尊重“異質”、精准“滴灌”,以學生“差異化需求”為導向,對學生分類精細化培養和個性化指導,實現有差異進步和漸進式成長,使“差異”成為推動學生個體發展的動力。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拓展、以點帶面、影響一片”工作思路,逐漸探索出具有團學特色的青年大學生多元異質型創新群體培養模式。三年來,該項目取得明顯實效,團隊成員不斷壯大,呈現出“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群體效應,相關成果不斷推廣,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一、項目緣起
目前已有學者提出“校園分層”概念,並對“大學生群體分化”現象和“大學生群體分層分類”培養進行了研究。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呈現出“需求多元化”和“素質全面化”趨勢,要求我們要樹立“多樣化人才”和“人人成才”觀念,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差異化”和“精細化”,以彰顯高等教育育人的時代魅力。高校基層團干部離學生最近、給予學生最多、與學生關系最密切,深度影響著每一名同學的人生格局、思想境界和成長發展之路。針對學生不同興趣和個性化需求,我們輔導員應堅持以學生“差異化需求”為導向,面向全體,承認差異﹔把握個性,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善待差異,設計開發個性化平台,充分發揮我們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素質養成”和“知識傳遞、心靈陪伴、資源支持”作用,對學生分層分類精細化培養和個性化指導,從而實現學生有差異地進步和成長,使“差異“成為推動學生個體發展的動力。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差異”,尊重“異質”,個性培養,促使青年學生團員“差異化成長”。
1.頂層設計,明確“多元異質型創新群體”培養總體思路。基於以全面摸排學生躺在入學檔案中“特殊才能”為基礎,以興趣導向為切入點,組建“尖刀班”,成立四支類型各異“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配備“學生導師”和“團隊導師”,激發學生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將興趣轉化成創新實踐,孵化出創新型學生典型,進行宣傳,推進“典型示范”,形成“滾雪球”效應,孵化出更多多元異質型創新群體。
2.試點引路,形成“多元異質型創新群體”培養典型示范。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拓展、以點帶面、影響一片”工作思路。聘請學院高年級“創新創業創優”學生典型,成立4名學生組成的“三創”拔尖“學生導師”團隊,結合學生高考檔案及對自己所帶大一年級362名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特殊才能的全面摸底,初步選出了80名具有創新創業潛質的學生,由“三創”拔尖學生導師團隊4名成員成立面試小組,對80名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考核遴選出初期遴選確定28名“雛鷹學員”,採用“學生申請+輔導員搭台+虛擬班級創建+師傅帶徒弟”模式,輔導員牽頭組建“雛鷹尖刀班”,建立“土木年華”QQ群,積極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該“班”構成以“自主探究型大學生發展團隊”、“社會實踐型大學生發展團隊”、“創新創業型大學生發展團隊和“文體競技型大學生發展團隊”等四支類型各異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為基層單位,定期組織團隊學員開展“創造學精品課程在線學”、“創新原理課堂學”、“創新技巧現場學”、“頭腦風暴金點子”、項目運行首席制、項目資金眾籌制(翻)和創新典型可視化等活動。
3.雙輪驅動,打造“師生協同創新成長共同體”。經過前期充分溝通,以學院輔導員為主體,成立跨學科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實現“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與“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雙輪驅動,致力於大學生探究型創新實踐活動。如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過前期充分討論,確定申報課題指南,面向團隊成員發布,進行招標,可以確保課題研究達到預期效果﹔再如,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發布社會實踐調研課題,組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參與撰寫調研報告,提高了調研報告質量,增加了獲獎幾率,增強了社會實踐實效性,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和榮譽感。輔導員申報自身科研課題及從事學生工作理論研究,可以依托學生這支力量,進行社會調查,形成調研數據,為自己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奠定基礎。這為打造“師生協同創新成長共同體”提供了有效模式。
(二)凝“心”聚“神”:構建“開放互動+體驗共享”學習共同體,培育團隊合作精神。摘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文章,鍛煉系統思維。定期組織流動團支部團小組下設“學習互助小組”學習研究已摘編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文章﹔每周定期從《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青春中國說》等節目裡,遴選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時尚而流行的編輯,引導學生加以生動、接地氣的點評,融入和強化引導功能,強化培養學生系統思維能力和團隊協同合作精神,激發自我“主動成長”協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凝聚流動團支部集體榮譽感,增強團支部戰斗力。
(三)試行團小組“組長提名輪崗制”。團小組是團支部的細胞,細胞健康,支部成長。學院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流動團支部制定團小組組長選舉辦法,根據四支類型各異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劃分,將28名學生團員分為4個團小組,團小組實行“年度考核制”。團小組長人選由每組學生團員獲得絕對多數提名,並公開選舉產生,組長當選確定后,由其提名副組長1-2名人選,經全體小組成員選舉產生。團小組產生后,制定該發展團隊年度工作目標和計劃,報團支部批准。團小組年度考核時,團支部採取工作創新項目和工作成果匯報的形式進行考核表彰。實行“組長提名輪崗制”以來,流動團支部學生團員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能力明顯提高,民主意識、集體觀念、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明顯增強。
三、主要成效
(一)出“成果”。大學生探究型發展團隊流動團支部獲批國家(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5項,創業實踐項目6項,孵化創業實體3項﹔公開發表論文22篇(其中核心2篇)。申報國家專利69項,授權專利38項。獲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項98項。國家級省級文體競賽獲獎9項。立項省級校級社會實踐重點團隊5支,撰寫《安徽省中小學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等11份調研報告(約12萬余字),三份調研報告分獲全省暑期社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一等獎、二等獎﹔1支團隊獲2014年度“Myouth暑期社會實踐分享活動全國積極團隊”。團支部輔導員2015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骨干專項“大學生科技創新典型人物挖掘、孵化模式創新與實踐探索”和立項2015年安徽省振興計劃弘揚核心價值觀“三創融合”群體協同培育(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實踐項目成果《大學生多元互動異質型群體協同培育的探索與實踐》被推薦參選“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展示活動。
(二)出“典型”。培育出郭靖: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和安徽省十佳大學生提名獎獲得者﹔韋明照:一年申報專利45項,授權18項的校園“專利達人”﹔張克輝:孫越崎科技教育學生獎和全省勵志成長成才典型候選人﹔齊生輝:獲國家級文體競賽獎勵8項和啦啦操國家二級教練員﹔馬瑤:省體育道德風尚獎和全國少數民族優秀大學生候選人﹔張換軍:“美麗中國”夢想導師公益突出貢獻獎和安徽省青年優秀志願者等學生典型。其中郭靖、張換軍事跡入選“向上向善全國大學生道德實踐優秀事跡征集活動”。部分學生事跡先后被《中國青年報》、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媒體宣傳報道。
(三)出“效應”。作為團小組組長兼班長的張克輝同學在自身成長同時不忘帶領學生飛翔。在其影響下班級同學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社會實踐及科技創新活動,班級創新氛圍濃厚。班級同學參加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比例高達87.5%﹔全班同學參加校級以上學科競賽21項,獲獎12項,其中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獲獎5人次﹔獲批國家級或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項﹔申報校大學生科研項目5項,獲批2項﹔申報省大學生科普創意大賽作品11件﹔目前已累計申請專利58項,目前班級85%同學人手一項專利,形成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群體效應。
(四)出“影響”。團建促進優良學風形成貢獻度持續凸顯。目前團隊成員100%英語四級通過率,96.4%六級通過率,95%拿獎學金,80%入黨,獲推免研究生資格7人,佔學院推免比例一半。《安徽理工大學:發力“潛能”給力“成長”助力“夢翔”—大學生學習實踐探究型發展團隊》為題﹔安徽教育網以“創新,風景這邊獨好——土木建筑學院學生“探究型學習發展團隊”創建紀實”為題﹔中國日報網以“大學生獲9項國家專利專利達人因思考而讓夢想精彩”為題,中安在線、安徽網、淮南報業新聞以“淮南一學生獲9項國家專利被譽為“專利達人”為題﹔安徽教育網以“磨礪澆灌夢想之花:記安徽理工大學學子張克輝”為題等進行宣傳報道。2014年在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主辦的2014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提交論文《協同創新視閾下高校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對大學生多元異質型創新群體孵化模式及做法進行了闡述,受到了與會領導、專家充分肯定,並喜獲“三等獎”。
四、創新啟示
(一)找准學生成長“渴望點”和“需求點”。以學生“差異化需求”為導向,找出學生成長“渴望點”和“需求點”,同時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審視自我和他人,明確下一步發展目標,激發學生“主動成長”意識和潛能,提升學生自我成就感,促進學生自省和自我成長。
(二)團干部要像凸透鏡,不讓學生迷失在“刀背“上。團干部要引導大學生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提升自我“持續發展核心競爭力”這個焦點上來,使學生不再迷茫、遠離網游,成就學生自我全面發展。
(三)團干部要有“過程意識”,專注做“鞭策者”。學生核心素質養成和提高,不是搞幾個活動就可以實現,它需要用一項活動反復陶育,持續推進,不斷培養、提高、積澱,內化為品質,外化為行動。
(四)注重培育“典型“,打造“鯰魚”群體效應。群體行為理論認為,個體行為極易受到群體影響。提高大學生“多元異質型”群體培育效果“可視化”程度,增強該典型群體的吸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