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五大發展理念破譯新常態發展密碼

呂永樂

2016年04月11日15: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為了洞悉我國經濟發展規律,本文從挖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內涵以及闡述新常態的具體特征出發,梳理五大發展理念與新常態的內在關聯,進而揭示五大發展理念如何破譯發展密碼,引領新常態縱深發展。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新常態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尤其在新常態背景下,五大發展理念既集中反映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又科學遵循和把握住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必將進一步打通中國發展的“任督二脈”,進而創造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一、五大發展理念為新常態探索提供理論依據。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五大發展理念指出了破解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的路徑,展示了中國發展的大趨勢,提供了新常態探索的理論基調。五大發展理念與新常態是相互貫通、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要系統認識樹立新理念與適應新常態、培育新思維與推動新發展的內在聯系,牢牢把握五大發展理念作用於新常態的著力點。

堅持創新發展,就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新常態最核心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隻有依靠創新才能進一步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堅持協調發展,就是實現系統發展、辯証發展、科學發展、整體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協調發展因應發展失衡和不可持續而生,是現實障礙倒逼而來,唯有協調發展,才能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堅持綠色發展,就是秉承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唯GDP”式粗放型發展已証明不合時宜,從生態文明建設到綠色發展理念,正是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堅持開放發展,就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合作中加強溝通,共贏中化解沖突,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有深遠意義。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著力增進人民福祉,增強獲得感,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面對當前資源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的狀況,共享理念的踐行必定讓人民共享更多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獲得感”。

二、新常態為五大發展理念提供現實基礎。

新常態具有客觀性,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必須要遵循規律、順勢而為。五大發展理念正是在精准洞察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段性特征以及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新理念、新思維、新模式、新方法。

新常態中的新情況,決定了創新的必然。新常態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三方面:“在速度上,正在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既是對中國國情的全新揭示,又是主動調整發展戰略、發展方式的結果。新常態中的“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轉、必須跨越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全新階段,意味著舊思維、老辦法已與深化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攻堅期難題和深水區困境脫節,急需顛覆性創新思想、文化、制度,因此創新發展是必然選擇。

新常態中的新矛盾,決定了協調的必然。“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這是對中國問題的形象描述。正如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教授所說的,“之所以強調協調發展,正是由於現階段的發展存在種種不協調的問題。”經濟高速增長了,社會問題和矛盾時有發生。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城市迅速發展了,農村現代化進程仍然緩慢。國家硬實力提升了,軟實力相對還不夠強。面對發展中的短板,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高度強調,“我們要處理好經濟與社會、城鄉區域、人與自然、國內國外、政治經濟文化、新‘四化’、政府與市場、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等重大關系的協調發展,以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協調發展,符合整個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符合民眾的呼聲和訴求。

新常態中的新焦點,決定了綠色的必然。“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色富國逐漸成為共識,也成為我國全面發展的風向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習近平強調“經濟發展、GDP數字的加大,不是我們追求的全部,我們還要注重社會進步、文明興盛的指標,特別是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我們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努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為今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成為領導干部的重要考核,而且成為引領中國走向永續發展、文明發展新道路的新的行動綱領。

新常態中的新問題,決定了共享的必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改善,但同時出現了分配不公的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少短板要補。”另一方面,當前遇到的諸如“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陷阱和“公信力弱化”“群體性事件”等現實問題,倒逼政府高度關注人民呼聲,維護群眾利益。因此,“十三五”規劃從均衡公共服務到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從改善教育質量到促進就業創業,從縮小收入差距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方面,對共享發展作出了明確、具體的部署,致力於回答“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新常態中的新挑戰,決定了開放的必然。當前,由於內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的倒逼,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呈現出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新趨勢。但正如商務部研究院前院長霍建國所說的,“可以肯定未來五年,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挑戰將進一步上升。對外,我們不僅面臨著擴大市場開放的壓力,還面臨著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的挑戰。對內,我們不僅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困難,還將面臨著結構性失業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我們已沒有退路,也別無選擇。”因此,“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開放不僅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必須樹立開放發展的理念,主動開放、公平開放、雙向開放、全面開放、共贏開放,在開放中贏得國內經濟發展、國際經濟競爭以及決勝階段的主動權。

三、五大發展理念揭示新常態發展大邏輯

在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及其趨勢性變化,明確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發展大邏輯既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深刻認識,又展示了我國走向未來的全面和精准的發展藍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五大發展理念的產生也是基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蓬勃發展以及從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去把握發展思路,去分析和處理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從八五”期間的發展理念是“發展就是硬道理”,到“九五”期間的“可持續發展”,再到“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科學發展觀”,最后到現在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准確把握中國經濟的發展規律,而且充分整合了整個社會的共識和凝聚力。尤其在2016年習近平第一次國內調研時首次在講話中對每一“理念”增添了動詞,即“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進一步豐富了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其蘊含和彰顯的科學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成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正確指引。

新常態,從最初被國家領導人提及到成為指引經濟發展方向的高頻詞,凸現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的持續優化發展。新常態認識的飛躍,進一步催生新理念激發新狀態。新常態既是中國當前發展階段最大的實際,又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具體新應用。新常態的提出是符合經濟規律、尊重經濟規律的直接體現,是經濟發展普遍規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具體典范。“三期疊加”、“內外失衡”、“動力不足”、“結構失調”是當前發展嚴峻的新挑戰,但“創新驅動”、“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分享經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健康中國建設”同樣是當前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同樣是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布局。因此,“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思維,“重大戰略機遇期與嚴峻挑戰期並存”的新常態激發展現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與新常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貫通,一旦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必定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作者單位:中共鶴山市委黨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