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先輩就希望中國對世界作出貢獻。梁漱溟曾問:“中國以什麼貢獻給世界?”六十多年后,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這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道路的獨特優勢給以高度重視,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總體上講,這樣的中國道路能為世界作出以下貢獻。
生存性貢獻
中國道路使中國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即它解決了佔世界總人口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是“生存性貢獻”。
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首要問題,不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甚至整個世界就難以安定。因為如果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意味著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陳腐的東西可能會死灰復燃。
中國道路使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本質和宗旨的具體體現,就是首先要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即在黨的十三大上,就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進入小康階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時間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上個世紀90年代即在黨的十五大上,我們黨又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提出了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三步走”設想:第一個10年,全面建設小康﹔第二個10年,達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歷史和實踐証明,中國道路不僅使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真正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中國以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對整個世界是一種巨大的“生存性貢獻”。
發展性貢獻
中國道路使中國人從總體上達到了小康,這既有利於拓寬世界在中國的市場,為世界發展創造機會,也有利於使世界共享中國發展成果,這是“發展性貢獻”。
中國道路表明,中國共產黨具有獨特優勢:一是在決策正確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動員組織國家一切資源和力量辦成大事﹔二是注重基於中國基本國情、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來解決中國問題,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三是注重學習、總結經驗教訓、自我糾錯、自我更新和開拓創新。它積極學習世界一切文明有益成果,如“市場經濟”、“國家治理”、“社會組織”。這既可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也可促進社會和諧,還使中國共產黨不斷克服自身的局限,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四是它既一脈相承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同時又與時俱進地適應新時代、新環境進行開拓創新﹔五是它努力反映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不斷確定具有動員和凝聚作用的戰略目標,具有戰略定力。顯然,這些獨特優勢不僅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能極大推進中國發展。一些人較多看到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所謂“弊端”,卻忽視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上述獨特優勢,這需要澄明。
中國道路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優勢:它注重“一元主導”,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原則,具有正確導向,不改旗﹔它強調改革發展歷史進程中基本的矛盾關系的結合、協調,具有可持續性,不搖擺﹔它注重“自主創新”,實施創新驅動,具有動力作用,不懈怠﹔它注重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能有效解決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問題,蘊含著治國理政的政治智慧,不僵化﹔它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戰略目標,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總體方略,不迷失。顯然,這些獨特優勢能極大促進中國發展。
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一種“發展性貢獻”。中國的發展,既為整個世界貢獻了諸多低成本的日常生活消費品和高技術含量的中國制造產品,如在世界許多國家,我們都可以看到由中國生產的日常生活消費品,中國的高鐵走出去,也是為世界所作的貢獻﹔又拓寬了世界在中國的市場發展空間,如航空、汽車、手機、電腦、電視等﹔還能使一些國家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如中國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就可以使沿帶沿路、沿途沿線的國家從中受益。
文化性貢獻
中國道路向世界展示了貴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仁義”、“和合”文化更具世界道義性,更具世界魅力,這是“文化性”貢獻。
中國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開創出來的,它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具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基因。
中國道路表明,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指導意義。自從蘇聯解體后,有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對馬克思主義失去信仰。實際上,失去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是那種僵化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注重世界和平發展。因而它不僅沒有過時,而且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既增強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在理論上提高了中國意識形態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這是中國道路對“意識形態”的一種文化貢獻。
西方許多學者在極力維護美國霸權及其在世界上唯我獨尊的地位,認為西方國家推行的所謂普世價值可以成為普遍性的文明規范,因而極力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之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蔑視非西方世界的文明。他們往往用西方話語體系解讀中國,不願承認中國道路及其成功。中國道路的成功,確証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確証中國的“仁義”、“和合”文化及其文明更具有道義性。顯然,中國道路用“和諧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標准來比較各種政體的表現,更具正當性、道義性、合理性。這是不同於西方文明的一種新的文明類型,這種新型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這是中國道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文化貢獻。
中國道路表明,各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它破除了對發展的單一模式的迷信,這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啟示,其他發展中國家應依照本國國情探索自身的發展道路。中國道路是從中國客觀實際出發認識中國國情而開辟的發展道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與我國實踐發展的邏輯:在中國搞社會主義,沒有現成公式可以遵循,也沒有既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走自己的路。由此,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認識中國國情,我們黨得出一個對中國道路具有“總依據”意義的重大論斷,即我國社會主義依然處在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首要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既要利用“市場經濟”,又要力求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達到全面協調和統籌兼顧,還要實行“改革開放”。實踐証明,注重發展與和諧相統一的中國道路具有鮮明優勢,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一中國道路因具有哲學基礎且又蘊含“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因而是對確証“道路多樣性”的一種文化性貢獻。
和平性貢獻
中國道路使世界力量結構發生變化,促進力量轉移,進而重構著世界新格局,促進世界多極平衡,利於維護世界和平,這是“和平性貢獻”。
西方發達國家所倡導的發展道路具有三個理論支柱: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自由主義,認為最好的制度是尊重個人的自由﹔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西方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是真正的文明,西方標准就是世界標准,非西方世界應向西方標准看齊﹔兩極對立的世界觀,認為國家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符合自然秩序。顯然,這種道路蘊含的是“兩極對立”的世界觀,蘊含著“對立”、“沖突”甚至發動戰爭的基因,因而不利於世界和平。這就是當今世界不夠安定、不大和平的深層原因之一。中國道路既尊重個人權利、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又注重社會和諧,也強調國家富強﹔中國道路的世界表達,就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它既強調世界多極制約、世界大同、協和萬邦、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反對單極獨霸,又注重建構當今世界和平發展新秩序。就是說,中國道路強調世界是多極而不是一極,是合作共贏而不是一極獨霸,是拒絕“國強必霸”的邏輯而不是對別國圍堵打壓。這種中國道路對整個世界就是一種“和平性”貢獻。
(作者為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教授)
相關專題 |
· 韓慶祥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