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劉余莉專欄>>論文精選

習近平用典摘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劉余莉

2016年08月23日15:3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出處】(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釋義】志向要是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

【闡釋】

“以天下為己任”的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族雜居。在這既偏僻又困苦的環境裡,王陽明不墜青雲之志、不改報國為民初心,他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潛心悟道。經過艱苦的探索,終於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之道理。他指出,人具有自己完成自己的心體,認識此心體才是自家體會的根本關鍵,更是工夫的精要處。正是那次著名的“龍場悟道”,開啟了聲勢浩大的陽明心學潮流,澤被后世。

縱觀中國歷史,志士仁人層出不窮,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樹立堅定的志向,矢志進取,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朱熹出生在南宋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八歲時,父親教他讀《孝經》,朱熹在書上題道:“若不如此,便不成人。”他十幾歲時讀《孟子》,當他讀到“聖人與我同類者”一句時,心裡十分激動,便暗暗立下志向,將來一定追求人生真諦,成為聖人。正是因為自小立定成聖成賢的志向,朱熹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四處求學,刻苦鑽研,終於使儒家思想在千年后發揚光大。朱熹創立的理學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清代著名史學家金祖望這樣評價朱熹的理學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

“賢人尚志”,故可以矢志不移,做到“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然而無論是退是進,皆以報國利民為目的,而絕非為圖取財色名利等身外之物。

庄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楚威王聽說庄子很有學問,就派人帶著大量錢財聘請他作相,庄子卻堅辭不受。不願出仕拜相,並非庄子胸無大志,恰是因為他的志向不在名位財利,而在於求道,並最終成為“得道之人”(道家稱為“真人”)。庄子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卻初衷不改,做到了淡泊明志,不為利益所動,保持了一種超然物外的洒脫,所以最終才以其深邃的思想,為豐富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立志是教育的精華。《大學》開篇即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開宗明義地指出求學之目的在於開啟自性之明德,進而教化民眾日新其德。《論語》中也教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博大精深的弘志思想,使我國歷史上胸懷天下、心志堅毅的仁人志士輩出。屈原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達他尋求真理的執著﹔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宣誓他的忠誠報國之心﹔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唱出一腔愛民情懷﹔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氣以身殉國……他們離世千百年后,仍為世人傳頌。

“功崇惟志”,政黨亦然。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為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正是因為我們黨始終不渝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奮斗目標。歷史反復証明,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是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的。“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在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的今天,重溫聖賢經典,重視黨性教育,讓每一名黨員把牢思想之舵,補足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就顯得至為重要而迫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文章由作者提供)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劉余莉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