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劉余莉

2016年09月05日08:0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孔子《論語·子路》

  【釋義】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范,不用發號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將會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本身言行不正,雖下命令,大家也不會服從遵守。

  【闡釋】

  當領導的人責任最大,因為他宣布的任何政策法令,都必須自己先遵照執行。如果領導者本身行得正,辦一切事都合規矩,自然能得民眾的擁護,不用下命令,大家也會依照去實行,所以說不令而行。《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講:“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如果領導者想迅速地推行政令,沒有比自己先身體力行更好的辦法了﹔如果想使民眾很迅速地服從,沒有比以道來教導民眾更好的了,強調的也是領導者身體力行的重要性。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居安思危、崇尚節儉,奠定了大宋基業。有一次,趙匡胤的女兒魏國長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鳥羽毛作裝飾的短上衣入宮,趙匡胤見到后十分氣憤,他對公主說:“你把這件衣服給我,從今以后,不要用翠鳥羽毛作裝飾了。”公主笑著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也用不了幾根羽毛。”趙匡胤正色說道:“你說得不對。你穿這樣的衣服,宮中其他人看到會紛紛效仿,這樣一來,京城翠鳥羽毛價格便會上漲了,商人有利可圖,就會從四處輾轉販運翠鳥,這要殺傷多少鳥兒啊!你千萬不能開此奢華之端。”公主聽了趙匡胤的話,連忙叩謝父皇的教誨。

  孔子曾說:“君子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孔子的這一觀點在不少君王身上都得到了驗証,趙匡胤以節儉為本,以身作則並約束家人的做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士大夫競相節約自勉,州縣官上任時,奢侈浪費講究排場的迎來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時,很多隻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趙匡胤之后的幾個君王都很好地延續了他儉朴的生活作風。只是北宋后期的君主無法保持趙匡胤的作風,尤其是宋徽宗,追求奢侈達到了極致,他當政期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園林,很快就將祖先積蓄的財富揮霍一空。如此奢靡荒淫,亡國是必然的事情。

  孔子強調“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領導者如果能夠端正自身,那麼對於辦理政治這件事,又有何難處呢?如果領導者不能端正自身,又怎麼能夠去端正別人呢?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話用通俗的語言概括了為政之要,同時也指出了當前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認為需要教育的是下屬、是普通百姓。事實上,“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用空話教育別人,隻能導致爭吵,用行動教育人,別人才會跟著做。如果領導者本身行得不正,雖然屢次下命令,民眾也不會服從。

  《論語》記載,葉公問政,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謂政治就是要使人正。怎樣使人正呢?就是領導者自己率先去做正當的事。那誰還敢做不正當的事呢?在《群書治要·政要論》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君子從政以端正自身為先,以教育和約束為其次。正因深明治政之理,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持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號召,並且強調“‘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說到的就要做到,承諾的就要兌現,中央政治局同志從我本人做起。”在黨中央以上率下的帶動下,黨風政風不斷好轉。

  歷史和現實經驗都告訴我們,培育正風隻要領導者率先垂范,其效果就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一樣顯著,自然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作者: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群書治要》政治倫理思想研究”課題負責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劉余莉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