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賈非
2016年09月05日08:0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堅持原則、敢於擔當是黨的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為官避事平生恥。”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
——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為官避事平生恥
【出處】(金末元初)元好問《四哀詩·李欽叔》
【釋義】原句“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以詩言志,在其位則謀其政,做官避事是平生最大的恥辱,為了國家民族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闡釋】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北村有位叫鄭蘇仙的人,做夢來到了地府,見閻王正在審查新到的人。這時,一身著官服者頗有氣勢地走進大殿,自稱為官所到之處隻喝百姓一杯水,一生無愧於天地鬼神。閻王笑道:設立官制是為了治理國家、造福百姓。要說不收百姓錢財的就是好官,那麼立個木偶在公堂上,它連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還廉潔嗎?這人辯解道:我雖沒什麼功勞,但也無過!閻王說:你一生處處所求不外乎保全自己,審辦案件時,你為避開嫌疑沒敢說話,豈非有負於民?辦理百姓之事,你怕麻煩沒有上報朝廷,豈非有負於國?對於官員的政績應當怎麼看?無功便是過。該官聽罷似有所悟,鋒芒頓減。
這個故事借閻王之口,諷刺了某些自認為清廉的“好官”,他們為官一任,雖不貪不佔,卻也不作不為,有如木雕泥塑尸位素餐﹔或為人隻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看似忠厚,實則一切隻為保全自己。
為了保全頭頂的烏紗,他們見到歪風邪氣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見到困難,就繞道擱置,遇到事故責任就推諉瞞報。這種庸庸碌碌混日子,明哲保身、老於世故的文化氛圍一旦養成,社會便失去了推動進步和創新的力量。《孔子家語》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也”。隻求自保的庸碌之官所造成的貽害不亞於貪腐。因此,在中國傳統社會,那些庸碌無為者為世人所不齒,而那些勇於擔當、堅持正義的賢士,則為世代傳頌。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針對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提出了變法主張,觸犯了地主、官僚階級的利益,遭到皇親國戚和保守派聯合反對,就連他的弟弟王安國都頗有微詞。在種種詰難和阻力下,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行新政。雖然改革失敗了,但他的“三不足”擔當氣魄名垂青史。
《群書治要·孫卿子》中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是說如果臣子順從國君的命令,而這個命令執行下去對國君是有利的,這叫“順從”。又說“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既不考慮君主的榮辱,也不考慮國家的吉凶,一味投合權勢或迎合君主,苟且容身,一心隻想著結交權貴以保持自己的官位和俸祿,這樣的人叫“國賊”。
為官一任就應推動一方的進步發展。成就事業有一項最基本的內在修煉,就是放下個人得失計較、關懷百姓福祉的無私擔當。這種擔當的精神,是整治臨事畏難和惰性的最好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連,有權必有責。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誠然,越是要干成一些前人沒有做成的事情,越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越是容易觸動盤根錯節的利益。隻有迎難而上,敢打敢拼敢碰硬,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
現如今,我們面對深化改革、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更需要發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精神,隻有秉持這樣的公心,才能在“滄海橫流中”盡顯公仆本色。□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群書治要》政治倫理思想”課題組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相關專題 |
· 劉余莉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