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綜合報道

長征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2016年10月18日08:1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長征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主持人:

記者 劉小兵

特邀嘉賓: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副部長 李泉

軍事博物館館長 董長軍

國防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熊杏林

國防大學軍事思想與軍事歷史教研室主任 馬剛

編者按:

長征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故事”,更是人類戰爭史上不朽的篇章。中國工農紅軍歷盡千難萬險,歷時兩年,“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調虎離山襲金沙”……演繹了世界軍事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些精彩絕倫的戰爭背后有著怎樣的智慧謀略?什麼樣的精神和力量使當年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紅軍能夠戰勝數倍於自己的敵人?80年過去了,長征中對今天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具有哪些啟迪?本版特邀四位軍史研究專家對此加以解讀。

讓理想信念的燈塔永遠閃亮

主持人:長征中,面對強敵、疾病、飢餓、寒冷,英勇的紅軍將士沒有退縮逃避,並最終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奇跡,是什麼樣的力量使他們戰勝了這些艱難困苦?

李泉:可以說,長征的勝利就是理想信念的勝利。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那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1935年9月,張國燾脅迫朱德接受他南下川康的計劃。朱德斬釘截鐵地說:“北上抗日是中央的決定,中央的路線是正確的,就是槍斃我,也決不接受你的命令!”表現了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正是堅定的政治信念,把紅軍官兵凝聚在黨的旗幟之下,使紅軍在艱苦復雜的斗爭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政治頭腦,維系和增強了革命隊伍的團結,戰勝了強敵和種種艱難困苦。

熊杏林: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紅軍長征萬眾一心、團結拼搏的精神基礎。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在和戰友們過草地時沒了糧食,隻能靠煮皮帶充飢。當他看到自己在戰斗中繳獲的戰利品皮帶被切掉一段煮湯時,攥緊剩下的半截皮帶,含淚對戰友們說,我們把它留著作個紀念吧,周廣才后來將這半截皮帶捐贈給國家。這就是信仰力量的生動寫照。

主持人:今天在進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新征程中,理想信念的力量該如何加強?

李泉:強軍先強心,鑄劍先鑄魂。我們要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不論時代如何發展,環境如何變化,不論遇到何種考驗、何種誘惑,都要做到理想信念不動搖,思想道德不滑坡,革命意志不衰退。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定官兵理想信念,這是深入推進改革強軍新征程、奪取強軍興軍新勝利的重要法寶。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強軍夢,必須以理想信念為支撐和指引,用崇高的理想信念來統一思想和行動,按照習近平主席的要求,打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過硬軍隊”,讓理想信念的燈塔永遠在我們心中閃亮。

打贏信息化戰爭仍需“奇招”

主持人:長征中,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血戰臘子口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戰例,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戰爭謀略?

馬剛:中央紅軍最多時隻有8萬多人,而蔣介石調集了百萬大軍。紅軍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劣勝優,得益於奇正結合、出敵不意的高超軍事指揮藝術。長征中,蔣介石把防堵各路紅軍會師作為兵力部署和組織作戰的重心。紅軍則時常轉兵別向,將敵部署置於無用之地,並利用敵人兵力分散之機,集中兵力攻其一點,取得主動。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紅軍在貴州採取新的戰術……使得南京的飛機越來越難以偵察出紅軍主力部隊每天行軍的目的地。”這裡所說的“新戰術”,指的就是“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經典之舉。

董長軍:長征是一次極為特殊的戰略轉移行動,其戰略重心是如何突出敵之重圍,保存有生力量,創建新的根據地。遵義會議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軍事領導者地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軍事領導者緊緊抓住了“突出重圍、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這一戰略重心,使遵義會議以后的幾乎每一次戰斗都緊緊圍繞這一戰略重心展開。紅軍還有效地利用敵方的利益差所形成的弱點,使自己總體上的“弱”和“劣”轉化成為局部戰場上的“強”和“優”。

主持人:長征中取得的這些戰爭經驗和智慧,對於當今信息化時代的現代戰爭有何借鑒?

馬剛:對於軍事力量弱的一方而言,軍事斗爭的奧妙在於能夠把軍事力量對比向“由弱到強”的方向轉化,形成局部優勢,即非對稱優勢。實踐表明,信息化軍隊的優點和長處是高度信息化,其嚴重的短板也是高度信息化。凡戰者,以正和,以奇勝。要打贏信息化戰爭,戰勝信息化程度和實戰經驗比我們多得多的強大對手,必須出奇制勝,瞄准對手弱點發力。長征中,軍事上的勝利靠出奇制勝﹔今天,我們想打贏信息化戰爭,仍需要有“奇招”,採用最擅長的作戰樣式,與對手打一場我們主導的“中國式”戰爭,即信息時代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改革強軍要主動作為迎難而上

主持人:紅軍在長征中多次進行過整編,請問這些整編的目的是什麼?為奪取最后的勝利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李泉:長征中,紅軍多次整編,黨中央對紅軍的領導體制也不斷調整,使部隊的編制體制適應長時間戰略轉移的需要,確保了部隊行動迅速、指揮便捷,充分發揮戰斗力,為奪取長征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余次整編,有因失敗而被迫實施的,如湘江慘痛損失后的黎平整編﹔有根據戰略轉移需要和充實戰斗部隊需要及時整合的,如扎西整編、哈達鋪整編﹔有為促進部隊會師融合的,如甘泉會師后整編暨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等。中央紅軍整編次數最多,體現了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體現了整編的主動性、前瞻性,更體現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主持人:這種整編對如今正在進行的國防和軍隊改革有些什麼啟示呢?

董長軍:長征中紅軍整編對長征勝利和中國革命有深遠影響,對今天的改革強軍有著深刻啟示。長征中的整編面對的是生死存亡,戰況變化快,部隊傷亡大,改則生,不改則亡。今天的改革強軍在和平環境下進行,或許有人說長征中的縮編、撤編是因部隊減員,而今不存在這一前提。但改革強軍的號角已經吹響,對於軍隊各單位而言,必須主動作為,迎難而上。紅三軍團是彭德懷一手創建、發展起來的,是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到陝北后,該軍團卻被撤銷番號。提出這一建議的,正是彭德懷自己。長征出發時,黃甦任紅八軍團政委。過湘江后紅八軍團撤銷,黃甦降任紅一軍團1師政委。到陝北后,組織又將其調任非主戰部隊陝南紅74師政委,黃甦請求參加直羅鎮戰役后即赴任,結果戰死沙場。長征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當以生命相許於革命事業時,當以畢生追求堅定信仰時,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強軍興軍新長征呼喚軍人血性

主持人:在長征的記錄和描述中,每個扣人心弦的故事都顯示出了紅軍將士的血性。正是憑借這種血性精神,紅軍將士才完成了長征這一偉大壯舉。強軍興軍新長征中,如何培育軍人的血性呢?

馬剛:紅軍將士在無數次的槍林彈雨中,面對死亡威脅,義無反顧,每次都實現了血性突圍。正是憑借這種勇於勝利、勇於突圍、勇於犧牲的血性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勝利完成了偉大長征,把瀕臨絕境的中國革命引向坦途,推動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歷史車輪。1935年11月為掩護主力部隊強渡湘江,奉命擔任阻擊任務的紅五軍團第34師,在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展開激戰的險境下,仍然頑強地堅守著每一寸陣地,直至彈盡糧絕,給我軍歷史留下了一個“永不忘卻的番號”。正是這種舍小我、顧大家的赤子情懷,生死相依的戰友情義,使紅軍將士始終精誠團結,塑造了令敵人膽寒的血性精神。

熊杏林:當前,戰爭的時空特性發生了重大變化,多維戰場空間融為一體,戰略、戰役、戰術行動界限趨於模糊,時間要素不斷升值,戰爭進入發現即摧毀的“秒殺”時代,戰斗力的內涵要求、軍人的能力本領要求,相比紅軍長征年代發生了“質”的飛躍。革命軍人唯有牢固樹立信息制勝的觀念,真正掌握信息時代的制勝武器,才能有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硬功夫、真本事。融洽和諧的官兵關系依然是激發軍人血性的重要動力。長征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純潔和諧的內部關系對培育軍人血性產生了巨大力量。長期以來,建設良好的官兵關系始終是我軍治軍之重。新形勢下,要從領導干部做起,帶頭立言立行,鞏固發展新時期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官兵關系,讓紅軍將士的血性基因深植血脈,讓軍人血性的光芒閃耀未來戰場。

 推薦新聞


  長征精神,為紅色旅游帶來什麼

  公方彬:不忘初心,走好新長征路

  紅軍長征的三門學問——讀《紅軍:1934-1936》

  金裡倫: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偉大的長征精神,遠超悲情意識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