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行政管理改革》

堅持自主創新戰略的深圳實踐

李永華

2016年10月26日08: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8日全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習總書記講話意義深遠,再一次把發展新經濟擺到了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讓創新貫穿於黨和國家一切工作之中,為我們今后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一、深圳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規劃引領,構建完善的創新政策體系

深圳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自2008年以來,深圳制定出台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率先發布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后出台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規劃等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2016年3月,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決策部署,制定出台了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三大政策創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繼續保持和擴大深圳經濟特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創新政策領先優勢。

(二)突出基礎建設,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

主動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潮流和趨勢,建設了一批開放式的重大科技設施、創新載體和服務平台。目前,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建成使用,國家基因庫即將啟用,太空科技南方中心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283家,其中2008年以來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建數量相當於特區前28年建設總量的4倍以上,覆蓋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面向未來,深圳正積極規劃建設未來網絡實驗室、超材料工業技術、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高通量基因測序及組學技術等國家級創新載體建設,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支撐。

(三)突出深化改革,著力創新科技投入方式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驅動引擎全速發動。根據科技創新活動不同階段的具體特點,建立了無償與有償並行、事前與事后結合、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相結合的財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積極改革創新投入機制,通過銀政企合作、科技保險、天使投資引導、股權有償資助等支持方式,全面撬動銀行、保險、証券、創投等資本市場各種要素資源投向科技創新。

(四)突出開放共享,不斷健全科技管理體制機制

以“規范審批流程、信息公開透明、服務快速高效”為原則,深圳率先構建了統一開放透明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該系統的“一體化”辦事平台,所有科技項目實現了網上征集、申報、受理、評審、評估、考察、合同簽訂以及資金撥付程序的“一站式”辦理,減少了項目管理的自由裁量權和人為因素,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科技經費使用效率,促進了科技管理與決策的規范化、法治化。依托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初步實現了科技文獻、科學數據和儀器設備等資源的開放共享,有效解決了科技項目重復研究和科技資源“孤島”問題,提高了科技資源使用效能。

(五)突出集聚發展,大力培育壯大科技服務業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科技服務業擺在創新驅動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努力形成了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率先出台《關於促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設立技術服務專項資金,成立科技服務業協會,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開展各類科技服務,逐步形成了涵蓋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証、創投孵化、知識產權等在內的科技服務體系。目前,深圳已成為國家首批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和“中國創新驛站”首批試點地區,科技部正式批復在深圳成立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科技服務行業年均增長25%,2015年高新技術服務產業增加值達到 1483億元,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機構超過500家﹔累計擁有13個國家級技術轉移機構和45家市級技術轉移機構。

(六)突出協同創新,積極打造充滿活力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

著眼於形成創新的疊加效應,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金融創新等方面有機結合,努力構建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協同,對內可循環、可持續,對外形成強大創新資源集聚效應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近年來,深圳在移動互聯、雲計算、基因、北斗衛星導航等領域建立了45個產學研資聯盟和10個專利聯盟,推動了新興產業協同創新。加快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目前深圳VC/PE機構4.6萬家,注冊資本超過2.7萬億元﹔本地企業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總量連續9年居大中城市首位。

(七)突出開放創新,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創新中心

作為國際化的高科技城市,深圳充分發揮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窗口、橋頭堡的優勢,努力在全球范圍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合作競爭。深圳企業在境外新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研發企業255家。2015年技術貿易額達到54.3億美元,為三年前的2倍。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在深設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微軟、英特爾、三星等58個世界500強項目落戶深圳,深圳國際科技商務平台引進46家海外科研機構。深入推進“深港創新圈”建設,兩地累計投入4億元聯合資助科技合作項目,6所香港知名高校在深設立產學研基地。

(八)突出人才支撐,大力構筑創新人才高地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業宜聚城市。制定出台高層次專業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大力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孔雀計劃”,舉辦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集聚海內外各類創新型人才。累計引進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33個、“孔雀計劃”創新團隊63個、“千人計劃”人才154名、“海歸”人才約6萬人。同時,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面向全球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進高等教育開放式跨越發展。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先后建校招生,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批開展本科招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吉大昆士蘭大學啟動建設,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國際太空科技學院等一批專業化、開放式、國際化特色學院建設正加速推進。

(九)突出營造環境,充分激發全民創新的活力

發揮年輕移民城市的優勢,積極弘揚創新文化,在全社會營造“敢於冒險、追求成功、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力,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率先在全國出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若干規定》,並成立知識產權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審合一”,從立法、執法等方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強力保護創新成果。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率先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的市場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科技創新的內生激勵作用。

二、深圳實踐的突出特點和主要成效

(一)科技創新加速向引領式創新邁進

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709億元,佔GDP比重達4.05%,佔比相當於世界排名第二的韓國水平。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達到1.33萬件,增長13%,佔全國的46.9%,連續十二年穩居全國首位。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其中華為、中興在第四代移動通信TD-LTE技術領域的基本專利佔全球1/5,並率先在5G領域布局,光啟擁有全球超材料領域86%以上的核心專利,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產出能力佔全球50%左右,深圳正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

(二)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密集涌現

近五年,深圳共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5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深圳大亞灣中微子“第三種振蕩”科研成果入選《科學》雜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華大基因科學家王俊入選《自然》雜志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2015年獲中國專利金獎4項,佔全國比重的1/5。在2014年陳嘉庚青年科學獎5名得主中,有2人來自深圳。深圳位列福布斯“2015中國大陸城市創新力”榜首,在福布斯首次發布的2014“中美創新人物”中國10人名單中,深圳佔5席;2015年深圳又有4人入選中國10人名單。

(三)創新型經濟“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近年來,深圳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20%以上,為同期GDP增速的2倍,2015年總規模約2.3萬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0%。2015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516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6%。在此基礎上,深圳先后前瞻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著力打造梯次型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深圳創新型經濟新的增長點,2015年未來產業總規模已突破4000億元。

(四)新型研發機構呈現裂變式創新態勢

近年來,深圳培育了近70家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三發”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這些機構以其突出的創新能力和巨大的增長潛力,成為引領源頭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華大基因研究院脫胎於傳統科技體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及分析中心,累計在《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文章120篇﹔光啟研究院由我國歸國留學生創辦,擁有來自近40個國家300多名高水平研發人員,成立三年來累計申請專利超過2500件,迅速在超材料基礎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沿﹔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00多人,培育企業160家,資產規模達65億元,探索出產業與資本緊密結合的創新發展之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累計孵化6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創辦、投資了18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15家上市公司,對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孵化推動作用。此外,深圳瞄准前沿領域,推動組建了智能機器人、基因免疫治療、神經科學、大數據、石墨烯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搶佔相關領域的發展先機。

(五)企業向全球創新鏈、價值鏈上游攀升

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5524家,形成了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先鋒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迅速崛起,騰訊、華為入選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評選的“2015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比亞迪成為全球同時具備新能源電池和整車生產能力的先進企業,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種計算機研發制造廠商。一批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不斷涌現,大疆科技無人直升機佔領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超多維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裸眼3D技術提供商,去年以來專利授權設備台數超過130萬台。

(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快速興起

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自2013年3月以來,商事主體新增量超過改革前30年的總和,目前累計實有商事主體超過240萬戶,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順應草根創新、創客興起的新潮流,制定出台了支持創客發展的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動計劃,設立支持青少年創新專項計劃,搭建創業大道、硅谷直通車、創投廣場、創新創業大賽等創客服務機構78家,創業孵化載體144家,形成了柴火空間、創客中心、創客市集等國際化“眾創空間”,並正在發起設立中國創客聯盟。2015年6月,成功舉辦首屆深圳國際創客周,35個國家和地區的創客團隊集聚深圳,26.7萬人參加了創客市集、創客項目大賽等45場活動,為全球創客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高交會、電子信息產業博覽會、國際人才交流大會、“BT+IT”領袖雙峰會等展會及會議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使其成為推進大眾創新的重要平台。

三、展望未來創新發展的建議

透過深圳的具體實踐,我們發現,隻有堅定不移地培育以創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因此,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始終把創新擺在我國發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推進引領性創新,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驅動能力。

一是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快落實供給側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堅決淘汰產能過剩而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實施以創新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替代戰略。

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要著重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尊重市場規律和機制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放到矯正市場失靈和服務市場上來。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專業服務”的創新型服務新體制。政府在通過制定政策引導企業發展方向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各種專業機構,借力各類風險投資公司,加大對中、小、微型企業的資金、平台、人才等方面的服務力度。

三是加快實施大孵化器戰略。要鼓勵各地加快建設各種類型的高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為源頭,以企業為主體,以園區為載體的多層次差異化的科技孵化平台,進一步完善孵化服務鏈條,建立“成果—前孵化—孵化—加速—科技園”的產業孵化服務鏈,在一般服務的基礎上,提升增值服務和高端服務。要健全風險投資孵化機制,促進風險投資與科技孵化相結合,推動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與資本有效對接,實現科技產業化。

四是加快建設創新型企業家隊伍。要從重視資本積累轉向重視知識積累,從重視資本投入轉向重視人的投入,牢固樹立人比資本更重要的創新增長理念。在此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創新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進行全方位扶持。鼓勵研究型大學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成立創業研究中心,培育創業型人才,同時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和培育。 

(深圳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