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張賀福:必須全面准確地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6年10月27日10: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北京10月27日電 (沈王一)近日,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日前,參與編寫本書的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第六編研部主任陳理,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六編研部副主任張賀福兩位專家做客人民網視頻訪談,就該書內容與網友在線交流。

全面小康要求小康所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社會。張賀福表示這些思想,總書記在《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裡面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張賀福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除了牢固堅持這一指導方針之外,還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一起發展,特別注意要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協調發展。張賀福表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同時,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要靠發展,這是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間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根本指導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著經濟建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最具有理論創新意義的重大戰略思想,就是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的提出背景是什麼?如何認識新常態?張賀福表示,從大背景來看,我國目前的發展正進入由跨越中等收入國家並向高收入國家發展的歷史階段。在這樣的歷史階段下面臨的風險和矛盾、問題比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這個時期更多、更復雜。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很快就敏銳地認識到,我國發展還仍然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特別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就初步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論斷,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隨后圍繞著對新常態怎麼看、新常態下怎麼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中,對於新常態的科學內涵、新常態的基本特點作出了一系列的精辟闡述。張賀福解讀道,首先,在當下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領域出現了九個方面的趨勢性的變化:無論從消費需求還是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的相對優勢,資源環境的約束,包括市場競爭的特點,也包括經濟風險的積累和化解,以及資源配置的模式和宏觀調控的方式,都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性的變化。張賀福指出,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呈現出一系列的特點,大體上有以下幾處: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型的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式的增長,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這樣一個階段,同時,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從傳統的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分析這幾個方面的趨勢性的變化和幾個轉變后,明確系統地告訴我們怎樣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背后的這些原因,這就要求我們全黨在這個問題上要統一思想,要勇闖關口,大膽創新,堅持用新的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要注意落實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樣五大政策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為了使全黨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特別強調要克服幾種傾向性的問題。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第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第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張賀福介紹道,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都有全面的反映,我們要全面把握精神,堅決貫徹落實。

(責編:沈王一、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