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李軍:善於運用辯証思維謀劃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辯証思維的思想和方法

李 軍

2016年10月28日07: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辯証思維是科學的思想利器。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切實提高辯証思維能力,善於運用辯証思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並身體力行,為全黨樹立了典范。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錯綜復雜的形勢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艱巨繁重的任務,領導干部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於辯証思維的思想和方法,對於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履行領導職責、推動改革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關於務虛與務實

  所謂務虛,就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分析形勢、思考問題、琢磨道理、謀劃思路、把握未來,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決策之前的運籌帷幄。所謂務實,就是用實招、干實事、求實效,認認真真落實好每一項決策,扎扎實實辦好每一件事情。

  對於如何處理務虛與務實的關系,習近平同志多次作出重要論述,提出“各級領導干部既要重務實,又要善務虛,把務實與務虛有機結合起來”,強調“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國土,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還不高,治理這樣一個國家很不容易,必須登高望遠,同時必須腳踏實地”。由於肩負的責任使命,也由於特殊的工作要求,領導干部要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正確處理務虛與務實的關系,既登高望遠、成為善務虛的指揮家,又腳踏實地、成為重務實的實干家。而且職位越高、負責的工作越復雜,就越需要把務虛與務實結合好。

  然而,並不是所有領導干部都能正確處理務虛與務實的關系。有的同志隻會“務虛”,“嘴行千裡,屁股在屋裡”,講道理頭頭是道,談思路神採飛揚,但一面對實際工作、復雜問題,要麼回避矛盾,不想干事﹔要麼束手無策,不會干事﹔更有甚者,弄虛作假,忽悠上級、糊弄群眾。實踐証明,成功緣於實干,失敗始於空談。隻務虛不務實,不可能成就事業。也有的同志隻知道“務實”,要麼滿足於辦一些具體事情,不進行規律性的總結提升和系統謀劃﹔要麼對上級的決策部署隻會機械執行,不會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麼整日忙於各種應酬,不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這樣的“務實”,其結果必然是陷入事務主義泥潭,就事論事、見子打子,甚至會迷失前進方向。

  虛實相生、虛實相長。就虛談虛,缺乏事實和實干支撐,不是真正的務虛,也務不好虛,隻能是夸夸其談、故弄玄虛,甚至是弄虛作假﹔就實談實,沒有理論上的升華,也不是真正的務實,不可能取得預期效果。領導干部謀劃發展,必須做到虛實結合,就像習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樣,“就實論虛,以虛率實”。這些年,海南把中央精神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統籌謀劃“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全面建設國際旅游島”戰略,並以“釘釘子”精神一項一項抓落實,有力推動了事業發展,實現了務虛—務實—再務虛—再務實的循環往復提升。

  關於重點與一般

  習近平同志強調,“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這告誡我們要處理好重點與一般的關系,既要狠抓重點,又要兼顧均衡,實現抓重點、帶全局。

  所謂重點,是指在全局和長遠工作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面、環節和因素,從哲學上講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面對的事務千頭萬緒,而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能支配和調動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必須集中時間精力、集中優勢資源狠抓重點。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一定要牢牢掌握抓主要矛盾、抓重點、抓要害的領導方法。一要找得准,善於多視角、多因素地分析比較,找准全局工作中的重點事項、關鍵環節﹔二要抓得狠,對重點工作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海南深刻分析制約全局的關鍵因素,把“多規合一”改革、農墾改革作為重點,靶向發力、狠抓落實,取得了多項突破。

  唯物辯証法告訴我們,主要矛盾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也會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轉移。要避免靜態的、刻舟求劍式的思維方式,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解決主要矛盾,緊緊盯住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到什麼問題突出就狠抓什麼問題,哪裡的工作要緊就狠抓哪裡,不斷增強抓重點的針對性、實效性。《孫子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講的就是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的變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當然,抓主要矛盾並不意味著次要矛盾就可以不抓,其他矛盾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雖然各種矛盾的化解不是齊頭並進的,但也不能顧此失彼。這就要求我們學會“彈鋼琴”,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既善於抓重點、抓關鍵,又善於統籌兼顧、以點帶面,拿捏好各項工作的力度和進度,實現統籌推進,牢牢掌握主動權。

  關於當前與長遠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都處在特定過程中,都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接點。這要求我們在思考、謀劃、推進工作時,必須像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樣,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當前有成效、長遠可持續的事要放膽去做,當前不見效、長遠打基礎的事也要努力去做”。

  一個人想問題、辦事情首先要考慮當前的作用、現實的需要,這是正常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在考慮當前的同時要有長遠目標、長遠謀劃,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防止隻顧當前、不顧長遠,或者奢談長遠、脫離當前。在實際工作中,相對於長遠目標定得太高、不切實際而言,更為突出的是有的同志隻顧當前、不管長遠,隻想馬上見效、哪管惠及子孫。比如,抓經濟急功近利,不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為什麼會出現當前工作與長遠目標錯位問題?從客觀原因看,有制度機制、用人導向等因素,如以往一段時間過於看重領導干部任期內的顯績,有的地方考核評價領導干部主要以GDP論英雄。從主觀原因看,一是心浮氣躁,有的領導干部急於出政績,追求短平快﹔二是缺乏遠見,雖然主觀上並不想做不符合長遠要求的事情,但能力有限、目光短淺,不清楚管長遠的要求是什麼、今后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因而沒法顧及長遠。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在遠近銜接上下功夫,把長遠目標落實到當前的一件件具體事情上,賦予當前工作以長遠的意義,找准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的發力點。在海南,極其重要的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2013年4月,習近平同志在海南調研考察時強調,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生態立省,一方面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深入開展綠化寶島大行動,嚴懲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經過努力,海南生態環境一直保持全國一流水平,實現了發展與保護的雙贏、當前與長遠的統一。

  關於繼承與創新

  唯物辯証法認為,繼承與創新是事物的兩個方面。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繼承的最終目的是創新、最高境界是創新﹔創新是繼承的發展,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的循環往復,促進了事物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對於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要認識到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必須始終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這為我們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須高度重視繼承。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來講,一些好的傳統、經驗、做法必須堅持傳承和弘揚。習近平同志在井岡山調研考察時指出,革命先輩們的紅色基因一定要傳承好,一代一代傳下去。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同志把繼承與創新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認為要繼承就不能創新,創新就要另起爐灶。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必須加以破除。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不能很好地繼承傳統、不能從優良傳統中找到未來發展基因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一個時期以來,一些人片面夸大中華傳統文化的消極面,甚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和撻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壘起一堵牆。事實上,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現代化的根脈。我們對其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信,讓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國夢服務。

  必須大力倡導創新。回顧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把改革創新貫穿於黨和國家的全部工作﹔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原因也在於創新不夠。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創新放在新發展理念之首,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不竭動力。目前,海南正在以創新為引領,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對於領導干部來說,創新既是要求又是責任,必須牢固樹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把創新貫徹到做好工作的各方面、推動發展的全過程。要做創新的帶頭人、行動者,遇到矛盾迎難而上,以創新辦法尋求化解矛盾的“鑰匙”﹔遇到復雜局面大膽探索,以創新思路萃取化繁為簡的“良方”﹔遇到瓶頸制約敢闖敢試,以創新舉措打開實現突破的“錦囊”。要做創新的呵護人、推動者,滿腔熱情地鼓勵創新,滿心歡喜地發現創新,滿懷信心地培育創新。對上級的創新政策要積極領會、堅決執行,對下級的創新點子要多多點贊、決不壓制,對左鄰右舍的創新做法要虛心學習、認真借鑒,對前任的創新成果要理解尊重、不“翻烙餅”,對后任的創新思路要包容大度、給予支持。

  (作者為中共海南省委副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8日 07 版)

(責編:黃瑾、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