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清
2016年10月31日13:39 來源:學習時報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把握當代中國實際,選取中國典型案例,增強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這塊古老的東方大地正在創造出一個個精彩而神奇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國際社會也迫切需要了解東方巨龍的滄桑巨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任何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之所以能夠建構起來,是因為支撐這一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具有與眾不同的嶄新內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就需要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的內涵作出准確而規范的科學解讀。這是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得以成功建構的基本要求。講好故事,需要講清楚故事背后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完整地講好中國新故事,也需要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和理論邏輯。唯有如此,才能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而清晰認識,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的種種誤讀。
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充分結合和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話語是對外話語體系的指南針和方向盤,要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像“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政治話語創新,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學術話語側重於從學理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研究,解析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為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學術研究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忌生搬硬造、玩弄概念,對西方的學術成果也要給予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大眾話語是廣大民眾的日常用語,蘊含了豐富的民間智慧,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集中反映。採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元素和表達方式,做到“聽得懂,記得住”,達到“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積極效果。
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具體國情,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一是要聯系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講清楚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制度原因。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前蘇聯、東歐國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優勢所在,著力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和加工,將其上升至話語體系。二是要聯系中國歷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三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
選取當代中國的典型案例,加強個案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讓國外受眾能擺脫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的話語霸權和陷阱,聽懂中國人所講述的內容並產生興趣。以往對外傳播中的大而化之的工作總結或一般匯報式的宣傳手段,難免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困惑與誤解。實際上,國外社會在關注當代中國發展時,其興趣點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局部的微觀視角切入,逐步進行針對性的總體剖析。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契合國外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見大、生動活潑,與國外話語實現有機對接,並借助新媒體的包裝宣傳等多種形式,將令人信服的具體發展經驗和成果介紹給世界,呈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真實面貌。
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切實加強“走出去”人才隊伍建設。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因而要抓住機遇,主動出擊,提高“走出去”的層次、深度與廣度,在鼓勵國外各界人士到中國實地見証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也要走出去,積極廣泛地參與國際社會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現狀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專家,外語能力遠遠達不到國際交流的要求﹔而外語水平較高的人才,對於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因此在國際交流中難免出現國內有價值的觀點無法傳遞給世界、別國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國內消化吸收,甚至出現有理說不清的狀況。這就要求培養大批既通曉中國實際、又了解世界大勢,同時還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人才隊伍,為其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一系列具有當代中國風范的精髓性思想觀點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力,贏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認同。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