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

張曉光

2017年01月04日09:42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總是以一定的文化興盛為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並針對文化自信進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我們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堅持文化自信,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這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前提保証。

文化自信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之所以獨特,首先在於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時間跨度最長、內涵最豐富、最有價值的文明。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中華文明曾經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特別是四大發明。馬克思曾經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再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包容互鑒、歷久彌新的鮮明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正是開放帶來的交流、包容帶來的互鑒,才使中華文化不斷自我豐富,不斷自我革新,不斷自我發展,曾經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獨特優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相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絕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決定的。英國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這樣一番話:“中國文化如果不能夠取代西方成為人類的主導,那麼整個人類的前途將是可悲的。”20世紀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今天保留下來的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和中國人的人事事務,在許多方面,將對以后指引人類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

  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使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文化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自信源自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黨和人民在抗擊列強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斗爭中孕育而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內憂外患,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致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破家亡之際,中國人民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革命道路。雖然農民起義、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制等種種救國方案都失敗了,但是中國人民在斗爭中經受了革命的洗禮和教育,堅持在苦難和挫折中求索、在風雨飄搖中繼續前進,敢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表現出了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氣概。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從1921年起,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28年的浴血奮戰,在這28年的艱苦斗爭中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不僅“闖”出來了革命走向成功的井岡山道路,還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於勝利,為中國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種,成為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二萬五千裡長征不僅“走”出了革命的戰略大轉移,還孕育了永恆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風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抗日戰爭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還孕育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革命聖地延安既是長征的落腳點,也是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延安歲月孕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早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在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時期,黨中央在西柏坡鑄就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這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發展的新階段。這些革命精神隨著革命的勝利,早已成為了我們黨的紅色基因,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中國近代百年的革命斗爭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也是民族精神的淬煉史,更是中國文化找回自信的涅槃史。在百年革命斗爭的歷史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指引黨和人民永遠向前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種文化能夠使我們敢於破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有了這種革命文化,我們就能夠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韌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症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文化自信源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源自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源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源自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源自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盡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証明它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道義性體現在很多方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合著的、影響巨大的《經濟學》,在1979年出版的第10版中,借助柏林的話承認:“19世紀的思想家,沒有一個像馬克思那樣對人類產生如此直接、深思熟慮和巨大的影響。”他們寫道:“同我們所概略考察過的大多數早期的理論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指導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種指導理論的自信也決定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本質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國家富強之夢,是民族振興之夢,是人民幸福之夢。國家、民族、人民共同的中國夢,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道路是實現共同理想的現實路徑,理論是實現共同理想的思想保証,制度是實現共同理想的物質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決定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自信,這種共同理想的自信是我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自信。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特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是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最強感召力﹔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中華兒女銳意進取的最強動力。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主題,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形成了很多不同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為核心的“兩彈一星”精神,不僅促進了國防事業的發展,還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信心。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就是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闊步向前的不竭精神動力,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特色。

  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品質,也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理想和信念,是當代中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價值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使命就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需要努力奮斗的根本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