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湖
2017年02月09日09:30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黨的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根據新時期黨群關系的新特點新要求,我們要在總結運用以往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群眾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唯此,黨群之間的血肉聯系才能得以保持和強化。
利用好新媒體這個平台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普通群眾提供了表達訴求、參政議政和行使監督權利的重要平台,也為黨委政府准確了解民情、把握民意開啟了視野廣闊的窗口。廣大黨員干部要確立互聯網思維,努力跟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潮流,主動學習和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開展群眾工作。通過開展網絡問政,推進網上政務公開、拓寬網上信訪渠道、創新網絡監督模式﹔通過開展網上便民服務,健全上下聯動的便民服務網絡﹔通過開設新聞中心、網站主頁,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各類民情信息﹔通過實施網絡輿論引導,主動佔領網上思想陣地,促進黨組織、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互動,消除隔閡,凝聚共識﹔通過建立政黨網站、個人博客或組織黨的領導人與群眾網絡對話等方式,實現黨員領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快捷溝通和黨群關系的良性互動。還可利用移動電視、手機報、短信等媒體,打通黨政機關和群眾之間、黨員干部和群眾之間的直接通道,從而實現黨群之間“手牽手”“心連心”。
注重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社會組織得到空前發展,截止目前,登記在冊社會組織達67萬個,遍布教科文等14個行業領域。培育和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已經成為深化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趨勢。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和管理的主體之一。它的參與,有利於不同群體實現自己意願、維護自身權益,為人民群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有序擴大政治參與提供了重要的組織渠道,從而推動基層民主的發展。社會組織尤其在化解社會矛盾沖突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當社會矛盾潛滋暗長時,扎根於群眾之中的社會組織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發出信號,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有效避免矛盾升級﹔當社會沖突發生以后,社會組織又可以充當化解沖突的“滅火劑”“稀釋劑”。所以,要積極支持社會組織開展適合群眾特點的各項有益活動,鼓勵它們以各種方式聯系各自領域內的群眾,並幫助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堅持直接聯系群眾方法
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以百姓之心為心,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老師,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一是嘗試黨代表接待選區群眾制度。每位黨代表每年安排一定時間接待所在選區或所在社區群眾,解答群眾問題,聽取意見建議,做好回復和辦理工作。二是堅持“三同”制度。實踐証明,三同是改善黨群關系、遏制四風問題、促進決策科學化的有效途徑,應該堅持下去。三是實行黨員志願服務。學者鄭永年曾建議“中共黨員要‘志願者’化”,他在調研后指出,新加坡盡管是一黨獨大,但黨員並不多,普通黨員大都是志願者,幫助執政黨的議員和部長聯系民眾。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黨組織也在積極推進黨員志願服務活動,總體上看,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一做法,值得總結和推廣。
構建群眾利益協調機制
完善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健全領導干部公開接訪、巡回接訪、下訪巡訪和閱批群眾來信等信訪制度,暢通群眾控告申訴渠道,完善信息公開制度、聽証制度、協商談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暢通工青婦、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完善群眾利益分配機制,突出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內。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實行職工權益狀況定期分析和報告制度,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加強婦幼、農民工和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弱勢群體的維權工作網絡、渠道和制度建設,加大對群眾在工資集體協商、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等方面維權的法律服務力度,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從而達到順民氣、解民難、暖民意的目標。
加大民意在干部選任中的權重
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不僅影響政府形象,妨礙事業發展,而且渙散了黨心,冷卻了民心。保持黨群血肉聯系,黨員領導干部是重點和關鍵。其中,選好人用好人,讓群眾有更多的參與感,是做好群眾工作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要在堅定貫徹黨管干部原則基礎上,擴大干部選任工作中的程序民主,讓群眾有更多的發言權、選擇權、決定權,以“權由民所授”來確保“權為民所用”。要加大“民意”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管理監督和激勵保障中的作用,甚至決定作用,讓各方面優秀干部充分涌現、各盡其能、才盡其用,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導向蔚成風氣。要進一步擴大干部考評中的民主,加快建立群眾滿意度測評體系,提高群眾滿意度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用科學的制度促使各級領導干部真正俯下身子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重點工程“一上就鬧,一鬧就停”,甚至“朝令夕廢”的困局,多數是因為這些重點工程和重大決策沒有識民情、接地氣。打破類似困局,必須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一要建立經常性的民意調研機制。通過對政策時事熱點和重大社會影響事件的快速反應調查以及社會民眾心理調查等,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意願,為科學決策打牢民意基礎。二要完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建立專家論証、公眾參與、專業組織測評等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機制,凡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都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是否為絕大多數群眾接受,是否符合本地區發展實際等,切實做到沒有兼顧各方面利益的不出台,與民爭利的不出台,配套措施跟不上的不出台。三要嚴格決策責任追究機制。對超越法定權限、違反法定程序的決策以及決策失誤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依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文件精神,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防止“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証、拍屁股走人”現象的發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委組織部研究室)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