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每期精選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

鄭運旺

2017年02月16日07:57    來源:《紅旗文稿》2017/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互聯網的發展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啟了全新思路。高校思政工作者應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與教育路徑的拓展,切實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探索“微思政”模式,構建“大思政”格局。

1.“微思政”模式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微思政”模式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必然選擇。“互聯網+”在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新引擎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影響著思想文化領域的發展態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呈現出新特征。一方面,在信息高度開放、資源高度共享的網絡輿論場,魚龍混雜的信息泛濫和摻雜了西方政治意圖的有意滲透,使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爭奪日趨激烈,極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另一方面,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也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擴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逐漸向網絡轉移,這使得“微思政”成為應運而生的新趨勢。

“微思政”模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落細落小落實的現實路徑。思想政治教育隻有接地氣,才能有浸潤人心的感染力。“微思政”模式的運用切合實際,因而具有針對性、有效性。一方面,“寬帶中國”戰略的深化和移動通訊網絡環境的不斷完善,使網絡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密不可分,成為一種融於細微、化於無形的傳播載體。另一方面,網絡傳播的具象化、碎片化特征,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具體化、生活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著力點。

“微思政”模式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客觀要求。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學生群體佔比最高,為25.1%。當代大學生可謂是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一代,他們熟練運用著五花八門的自媒體和網絡社交平台,創造著層出不窮的網絡用語和網絡技術,有著顯著的個性化特征和對世界的獨到見解。相較於灌輸式為主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微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熟悉而樂見的快速、便捷、靈活的傳播渠道,充分滿足多樣化、個性化、自主性需求,從而更加凸顯教育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

2.“微思政”模式的理念特征。全方位、流動性的思政教育空間。隨著WiFi覆蓋率的提升、4G 技術的成熟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時間不再限於8小時之內,工作場所也不再囿於課堂、班會或學生宿舍,哪裡有網絡,哪裡就是弘揚主旋律的陣地,就是意識形態的戰場﹔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發、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轉發,都可以是價值觀的引領、正能量的傳遞和良好輿論環境的塑造。“微思政”的全覆蓋、即時性,在網絡輿情爆發時,也將成為最及時有效的危機化解渠道。“微思政”對時空界限的超越,在增強思政教育的時度效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

交互式、滲透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網絡媒介所具有的人性化的交互式體驗,使思政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實現了平等自然的良性互動。通過這種互動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加深對大學生的尊重、理解和關心,並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指導﹔大學生則能夠通過情感的交流和個性的表達,消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感和距離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追尋、內化為心。這使得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大大增強。“微思政”還以網絡文化的形式,通過圖片、漫畫、視頻、音樂、微電影等豐富形式得以呈現,這種隱蔽化的思政教育形式,有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生活化、時代性的思政教育話語。“微思政”的有效開展,需要靈動、清新、有溫度的話語表達。一是要善用“微語言”。通過網絡空間慣用的短小精煉、輕鬆詼諧的語言和符號、字母、表情包等輔助形式,代替冗長晦澀的說教,使教育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命力。二是要言之有物,“微言大義”。言語形式雖“微”,但內容和思想不能“微”,要將客觀理性分析和對事物本質的闡釋用淺顯、質朴的話語表達出來,增強解釋力和說服力。三是要從實處破題,真情流露。思想政治教育是心靈的溝通,靈魂的碰撞,要體現人文關懷,表達真情實感,用生動故事講好深刻道理,激發大學生對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

3.“微思政”模式的實踐路徑。順勢而為,搶佔思政教育“微陣地”。一要強化主流網站建設,在保持其信息內容嚴謹性的同時,堅持突出大學特色,重點發揮議程設置功能,發揮微博評論與分享等功能,提高網站的引導力、影響力和參與度。二要強化新媒體平台建設,重點打造高質量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平台,層層構建網絡新媒體交互的立體網絡,使官方微博、微信成為弘揚主旋律、唱響正能量的旗幟標杆。三要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對各類新舊媒體統籌協調,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橫縱結合的媒體矩陣,實現各媒體平台隊伍的資源成果共享,凝聚合力,同頻共振。

因勢利導,繁榮思政教育“微產品”。一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專題網頁和網上校史校訓展覽館,推出以大學學科特色為主題的系列展覽。組織拍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微電影,舉辦感動大學人物等網絡評比活動,開展網上網下有機結合的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通過高品位的網絡文化,達到寓教於樂、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二要提升網絡媒體的服務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主動推行網上事務公開,全方位提供服務,實現教育教學與網絡及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積極運用網絡開展各類咨詢服務,及時解決師生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思想和實際問題。建立校領導網絡接待日制度,及時聽取學生對學校工作及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等方面意見和建議。三要開放網上自主學習資源。圍繞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重大主題教育,開辟專題專欄,開展專題講解,建立經典著作文獻、通俗理論讀物、優秀理論文章、形勢教育材料等網上信息數據庫。大力推進網絡公開課建設、推行網絡教學,讓學習書本知識與瀏覽多媒體信息相結合、書本知識點與學生興趣點相結合。積極探索通過網絡搞好兩級黨校培訓,開展網上讀書學習和評比競賽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全方位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開放互動,引領思政教育“微對話”。一要精心設置網絡議題。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等節點為契機,圍繞國史黨史、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等內容,設置話題,引導學生在新媒體平台上各抒己見、充分交流,使網絡新媒體成為導引學生向上向善的有效通道。二要構筑師生互動的長效機制。以建制度、搭平台、強督查、重服務為重點,培育師生互動良好局面。強調長效要長、互動留痕、引領有效、育人有方。三要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學校要著力建設一支包括各級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管理和技術人員、學生黨員骨干等在內的專兼職結合相對穩定的“紅客”隊伍,取長補短,彰顯綜合優勢,在輿情應對、輿論引導中敢於發聲、善於勝利。

強化監管,優化思政教育“微環境”。一要明確監管職責。校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團委、信息化辦等部門要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形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網站建設的合力。二要健全機制。學校要建立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機制、網上有害信息的定期排查處理機

制、獎懲激勵制度,積極構建和諧的網絡教育環境。三要加強自我管理。培養一批優秀可靠的學生黨員骨干擔任思政專題網站的名編名記、微博微信“主頁君”,網絡輿情信息員和評論員,組建了網絡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當好網絡“清潔工”,對網上不健康的信息全天候防控,防止有害信息進入網站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守護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生態。

(作者單位: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