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每期精選

揭穿西式選舉民主的“神話”

張程

2017年02月28日10:02    來源:《紅旗文稿》2017/4

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歡呼人類歷史將“終結”於西式民主,並將西式民主拔高到普世價值、普適模式、樣板標准的高度。實際上,西式民主不僅在理論上存在明顯缺陷,而且在實踐中日益暴露出種種問題。

一、西式民主理論上的窘境

民主,即“人民的統治”,人民自己當家做主。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民主賦予某種政治制度和政治權力以正當性、合法性。但是,近年來,西方國家卻將這種民主價值追求簡化、異化、矮化為票決選舉程序,並宣稱隻有實行西式選舉民主的政體才具有合法性。然而,簡單將民主價值追求與票決辦法、代議制度、多數決原則等同,使西式民主日益陷入困境。

1. 作為程序的選舉民主不能等同於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追求。選舉民主已成為當今西方的主流民主觀,西方理論家們甚至宣稱這是實現民主“唯一可行的方法”、評判一國是否民主的標准,([美]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396、398頁)為將民主簡化為選舉投票程序,西方理論家將民主價值轉換為“一種政治方法”。熊彼特提出,要將人民決定政治問題放到第二位,而將選舉出做決定的人放在首位,即人民的任務是產生政府,因此民主就被定義為“一些個人通過競爭人民選票來獲得決策權的制度安排”,將“人民行使主權”偷換為“人民作為權力來源”,這一定義將“民治”偷換為“由人民批准的治理”。(同上,第364、395、396頁)以至人們說起民主隻知多黨競爭性選舉,西方理論家的偷梁換柱之計看似已大功告成。

但是,對民主的內涵進行的這種工具化處理,並不能讓人信服。選舉、競爭只是實現民主的一種充滿爭議的方式,民主才是目的,以手段來決定目的,把形式當做目的本身,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2. 選舉民主的精英主義本質與民主價值的平民主義傾向之間存在矛盾。西式選舉民主將民議、民治變為代議、代治,遠離了民主的平民主義性質,本質上是精英統治。選舉(Election)和精英(Elite)本就密切相關,具有同一個拉丁詞源(Eligere),意指擇優選取。從亞裡士多德、柏拉圖到孟德斯鳩、盧梭、卡爾·施密特等,都認為票決選舉制屬於寡頭制、貴族制,票決方式不過是貴族原則的工具。

在西式選舉民主制下,人民不是當家作主、行使權力的主體,而是被動的客體﹔不是目的,而是道具。馬克斯·韋伯稱,現代代議制民主與其說是通過選民投票選舉領導人,不如說是“凱撒式”的政治精英通過“蠱惑煽動”來招募追隨者。拿破侖說得更直接,真正的治國之道是利用民主的形式來行使貴族統治。

民主原則要求所有公民都有平等參與公共事務、擔任公職的機會,將其簡單等同於票決選舉方式,這實際上限制了大多數人參政的機會,卻便利了各種資源擁有者通過競爭的形式獲取權力,從而使民主成為少數精英的游戲。

3.多數決原則承擔的合法性責任與多數暴政的強權本質之間存在矛盾。西式票決選舉民主實行得票多者取勝、少數服從多數,並宣稱獲勝方是“人民”的選擇,從而使當選者和其相關決策具有了合法性。但這真是人民的選擇嗎?那些不投票或投反對票的不屬於人民?多數為什麼就能替少數作主?多數決實際上使少數者的同意被虛置,使少數者的權利受剝奪,這不是民主而是反民主。

多數決是正義的、正當的嗎?“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具有內在的強制性和利益優先性,這與自由平等的選民主體資格相矛盾。實際上,多數決原則源於西方深厚的強權思想,強調贏者通吃(美國更實行“勝者全得”),這既不道德也不正義。另外,多數者的決定就是正確的嗎?數量優勢與真理無關,而且多數決還會壓制少數者的合理意見,既不正確也不公平。選舉民主本欲通過多數同意來創造合法性,但其強權本質及少數者同意虛置反而使合法性受損,這就是選舉民主合法性建構的同意困境。

4.資本主義追求私人經濟利益與民主政治強調公共利益之間存在矛盾。資本主義制度與現代西式選舉民主緊密相連,二者關系也是一個長期話題。哈耶克等自由派學者認為資本主義與民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哈貝馬斯、齊澤克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二者難以長期持久共存。

從理論上講,資本主義強調個人利益至上、經濟利益至上,其與民主強調公共利益、社會利益的價值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建立國家權力就是為了保衛自己的財產關系”,西式選舉民主要維護的是資本家的私利。盧梭也認為,私有制帶來貧困、兩極分化和不平等,富人濫用財富並影響規則制定,必然破壞民主並導致專制。英國當代政治學者安東尼·阿伯拉斯特表示,“一個積極和有效的民主要和壟斷資本主義共存是多麼地困難。對人民負責、追求與促進共同善的民選政府和完全隻對它們的股東負責的私有和私人控制企業巨頭兩者之間的權力沖突變得一天比一天尖銳。”([英]安東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孫榮飛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3頁)

從現實來看,資本主義隻服從自己的邏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侵入政治、扭曲民主都是其本能行為,現代強大的資本對西式民主政治的控制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認為,民主正被掏空了一切實質內容,而落入市場的股掌之中。

二、西式選舉民主實踐中的問題

1.票決變錢決。西式民主本質上是金錢政治,這在全世界已經是共識了。資本為維護自身利益,有控制政治的天然傾向,西式選舉制度則給資本提供了“合法”的便利渠道。

票決選舉是花錢游戲,從民意調查、形象包裝、廣告推廣到組織集會、演講造勢,都需要大量的錢。錢從哪裡來?主要靠募集政治獻金。比如“民主典范”美國,其政治獻金分兩部分,一部分被稱為“硬錢”,由選民直接捐獻並要求直接為競選服務﹔另一部分被稱為“軟錢”,一些大企業、大財團及其支持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以政黨建設的名義捐款支持某個候選人或攻擊其競爭對手。此外,還有“更軟的錢”, 大資本家操縱媒體為某個候選人服務,通過媒體報道的傾向性影響選民判斷。事實証明,金錢在選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學者對美國1980-2008年歷次總統大選統計發現,競選經費佔優的一方大多都獲勝了,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國會議員選舉。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僅在於搞選舉花了多少錢,而在於大資本家花了多少錢,以及其得到了怎樣的回報。這種回報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種是低層次的吃住回饋,比如克林頓、奧巴馬等,邀請捐款者到白宮或戴維營公款住兩晚。一種是官職回報,小布什為報答幫其大選籌款的“先鋒俱樂部”,曾先后任命了該俱樂部43名成員,包括2名部長和19名大使。真正的大回報是政策傾斜,當選總統和議員們通過優惠政策、項目外包等方式回饋“金主”。據美國財經博客網披露,2007—2012年間,在政治上最活躍的200家企業,共耗費58億美元用於聯邦游說和競選捐款,而他們從聯邦政府的生意和支持中得到了4.4萬億美元的回報。

票決變錢決,給資本操縱政治留下了“后門”,使政治變成金錢游戲,讓少數富人獲得了謀求不均衡利益的權力,人民作主變成資本家作主,西式選舉民主淪為“私人資本的寡頭政治”。對此,美國參議員伯尼·桑德斯有切身感受,“有些人認為國會控制著華爾街,然而真相是華爾街控制著國會”。

2.選舉變選秀。有人講,西式選舉一靠有錢、二靠臉蛋、三靠會說。“靠臉”主要是指搞形象包裝。候選人會根據選民的偏好進行全面包裝,從發型選擇、衣服搭配、聲音語調、講演發言都請專業人員進行精心設計,以求符合選民期望,與娛樂明星無異。

候選人尤其要“會說”,不僅要口才好,關鍵是能搏出位、抓眼球、會煽動。演講辯論本是候選人向選民闡述政策、表達觀點的重要環節,現在卻變成了膚淺的政治脫口秀。許多歐美政客為吸引選民,蠱惑煽動、空口許諾,隻說選民們想聽的,開出一張張空頭支票,當選后卻不兌現,進一步削弱了選舉民主的嚴肅性。還有一些政客為吸引眼球,或插科打諢,或輕薄粗口,或攻訐謾罵,搞出格的人身攻擊,發聳人聽聞的言論,拉低了政治競選的品位。

不僅候選人本身,許多媒體也深度參與、助推、包裝這種政治秀,刊播各種競選廣告,炒作花邊狗血新聞,放大政客奇談怪論,唯恐天下不亂,唯恐競選不樂。縱觀各類西式選舉,最終掌權的是政客和資本家,直接獲利的是媒體,娛樂的是大眾,傷害的卻是政治公信。

3.票決變否決。選票是西式選舉民主的指揮棒,各政黨和政客們一切以選舉獲勝本身為最終目的,而忘了勝選的目的是為解決國家現實問題、保障人民權益。要競選成功,一種辦法是壯大自身,一種是打擊搞垮對手。后一種辦法在實際政治中被廣泛使用,使票決制成為否決制,相互制衡變成彼此掣肘,“誰也別想好”,從而陷入政治惡斗,形成政治僵局。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各黨派常常各執一端,相互否決,導致政黨利益整合功能衰減,有效公共政策難以出台。政客們不著眼於解決問題,而著力於否決掉為解決問題所做出的決策,“他們除了相互攻擊,什麼都不做。”在西式選舉民主制下,對手受損才能使己方獲利,在野黨的重點工作就是和執政黨唱反調,讓其執不好政、無所作為以至失去選民信任,從而為自己下次競選獲勝爭取機會。

選舉政治衍生出的負面競選和否決政治,導致政治競爭惡質化、政治決策低效化、社會族群分裂化,使政治機構和政治人物的形象嚴重受損,引發了西式選舉民主的合法性危機。

4.票選變不選。票決選舉的正當性基礎就在於民眾理性、積極、持續參與政治、投票選舉。然而,現在西方卻出現了普遍的政治冷漠,人們不關心政治、不願去投票,本就不高的投票率近年來持續下降,使西式選舉民主出現嚴重的代表性危機。比如,美國的投票率近年來已降到很低水平,總統選舉投票率僅50%左右,國會議員選舉約35%,地方選舉約25%。

西式民主辯護士稱,選民不參與選舉只是“投票者冷漠”,因為信任本國政治制度以至無需關心具體誰上誰下,或者只是缺乏熱情和懶惰。這種說法顯得太過一廂情願,民眾不去投票是因為“投票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投票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票選變不選,表明選民對此種票決選舉制度以及候選精英深深的失望,對金錢政治、選舉操弄、輿論控制、抹黑揭丑的無助和憤怒,對自己不過是投票工具的不滿和無奈,所以用腳投票,不參與所謂的票決選舉把戲了。

三、西式選舉民主導致的不良后果

西方政客、理論家們宣稱,以定期選舉票決為標准的西式民主“包治百病”,能發展經濟、保障人權、維護自由、促進平等甚至促進實現世界和平。實際上,西式選舉民主因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不僅“非萬能”,而且還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1.國家長遠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受損。西方政治因其票決選舉模式,從而被選舉政治、金錢政治、民粹政治劫持,致使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罔顧經濟客觀規律、社會現實情況和國家長遠發展需要,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利益。

周期性選舉致政策行動短期化。在西方政客眼中,“連任比責任更重要”,他們的眼光最遠也就停留在下一次選舉計票上,關心選票勝過削減赤字、提高經濟競爭力等長期重大問題。2008年以來的西方債務危機,其重要症結就在於西式選舉民主制度。一方面,政客們為獲得選票,盲目增加社會福利,以討好普通選民﹔另一方面,為討好富人金主,政客們承諾減少稅負。收得少,花得多,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財政入不敷出,隻得舉債度日,直至爆發債務危機。

利益集團綁架致政治寡頭化。利益集團尤其是大企業、大財團對西方國家政治擁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力,他們通過影響政治議程和政治決策,使自身要求獲得優先對待,甚至不惜損害公共利益,導致政治寡頭化、資本化。

2.社會分裂和族群撕裂。票決選舉以黨爭為基礎,而黨爭往往與階級、族群、教派之爭挂鉤,當政治、經濟利益與文化、心理、信仰等因素糾纏在一起,各黨派之間更難妥協平衡,長期互動、積怨日深,甚至可能形成分裂型社會。

票決黨爭強化自我群體認同,激化種族、教派、階層沖突。民眾本能從情感、文化等因素界定自我身份及利益,加上政治人物為勝選進行操縱、煽動,致使以民族、宗教、階級等為單元的組織、群體之間發生激烈沖突,甚至導致國家解體、社會撕裂。此外,多數決原則使一些少數派被長期忽略和排斥,他們轉而強化自身的宗教、民族認同,甚至選擇分離出去,另立一個他們能成為多數派的社會或國家。

選民因為政治認同而立場分化,投票政黨化、生活政治化,導致社會區隔和分裂。政治極化背后實際上是社會極化、價值觀極化,彼此互動,分歧固化。皮尤公司一項最新調查表明,近20年來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成員相互間的反感程度激增。兩黨的支持者不僅更願意與本黨人士交往,而且更願意住在一起,甚至更願意他們的孩子相互通婚。(溫憲:《政治極化將進一步攪動美國》,《人民日報》2014年6月14日)

3.決策低效和治理失效。一種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不是人民投一次票就能長久維持,而是看其運用權力的方式以及實效。瑞典學者博·羅斯坦就認為“政治正當性主要取決於政府的質量,而不是選舉”。若票決民主帶來的是治理不當和決策失效,其不過是“劣質民主”“民主赤字”,合法性自然大打折扣。

許多票決勝選者治理能力缺失。西式選舉民主已經成為政治秀,比拼的主要是形象、口才、演技、廣告包裝以及所代表的家族、利益集團,而不是其工作經歷、治理實績、責任擔當,不是其應對困難挑戰的能力、承受力以及是否經過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沒經歷風雨的“演員”走上前台自然能力不足、績效不佳。有人說,西式民主關鍵在制度好,不需要選出優秀的人。但若不看重領導者能力,何必興師動眾搞選舉?直接採取抽簽或輪流坐庄的方式豈不更民主。還有人說,西式票決民主重點在能罷免不稱職不作為的官員、議員,或至少能借此督促其為民服務,但實際上選民一次選舉便被統治數年,罷免監督官員基本停留在口頭上。

“否決政體”致決策難決。立法、行政、司法分離制衡,兩黨或多黨相互制衡,這本是西方尤其是美國引以為傲的“制度優勢”。但隨著選舉民主的發展,這種制衡機制已變成為反對而反對的黨爭,致使“政治癱瘓”屢屢發生,嚴重耗費社會成本、降低決策效率。

利益集團牽絆致決策治理低效。利益集團是西式選舉民主制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存在,其為維護自身小集團利益,極力影響政治議程,阻擾對其不利的政策決定,致使許多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長遠利益的決策難以及時做出和有效執行。

四、超越西式選舉民主

西式選舉民主正從“神壇”上走下來。我們要超越西式民主,積極探索新的民主理論與實踐路徑。有兩個原則是我們前行的路標:

一是實現更加廣泛有效的參與,發揚協商民主。參與、協商是民主政治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要求。要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保障人民平等、直接、充分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政策制定過程,積極表達意見、深入討論協商、有力影響決策、有效管理國家,真正讓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群眾隻有在參與、協商中才能更充分了解事件面貌,並在討論、碰撞中認識、修正自身偏好,使其充分考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從而在民主協商過程中有效協調、整合各方利益訴求,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

二是超越單純的政治民主,推進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基礎,防止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防止出現“一小部分人控制經濟並間接控制政治生活本身”的現象,使民主有健康成長的土壤,從而更加平等、理性、積極參與民主政治,實現真正的當家作主。

“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當前,盡管中國的民主制度仍有諸多需要不斷改進完善之處,但隻要我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擴大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充分結合競爭性選舉民主和共贏性協商民主﹔堅持走群眾路線與踐行民主集中制,讓人民群眾更加直接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讓人民意志得到更加充分體現,讓人民權利得到更加有力保障﹔堅定自信走自己的民主道路,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中宣部新聞局)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