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15: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基層團組織,被形象地稱為團的神經末梢。末與梢,字面上都有微不足道的意思。有人卻提出:“末梢優勢”是推動團工作創新的極大的優勢,認為基層團干應發揮好“末梢優勢”,學會“十個手指頭彈鋼琴”,奏響基層強音。
2015年,廣東省團干主體培訓之高校團干班上就奏響了基層的強音。培訓班上作開班首講的不是領導、專家的報告,而是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團委的團建創新案例分享。作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級學院團委,發揮“末梢優勢”,通過組織重構、資源重組、人員重整、工具重建“四重奏”破解基層團支部困境,解放基層團建生產力,開創了先進團支部爆發式增長、團支部活力爆發式躍升、團員歸屬感顯著增強、團建呈現強大生產力的喜人局面,引起全省關注。提出“末梢優勢”,奏響基層強音的就是該院團委書記鄧倩文。這位80后從事團工作十一年,一直樂在“末梢”。雖然已培育了4個全國先進學生集體和23個省級先進學生集體,個人獲省級以上獎項17項,但他始終沒有停下與青年同行、不斷求索的腳步,即使在暑假的“三下鄉”期間也堅持帶著自己的蚊帳、席子、碗筷去和學生一起打地鋪、同實踐。十一年的“末梢”堅守,變化的是學生對他的稱呼,不變的是他心系青年的熾熱情懷。正式的會議場合外,學生沒有稱呼他“書記”,最初用的昵稱是“文哥”,近年昵稱漸漸變成了“鄧爸”。學校校長與畢業生座談,問“誰是大學裡對你影響最大的人?”學生回答是鄧倩文老師,說鄧老師就像爸爸一樣。在鄧倩文看來,也正是對信仰的激情、對事業的熱情和對青年的感情驅策著自己十一年如一日在平凡處堅守,推動著自己不斷革故鼎新、繼往開來譜新篇。
立崗明責——把握“末梢優勢”
鄧倩文認為:推動創新的團干部核心因素中居於首位的就是要立崗明責。團的不同崗位分工不同,但有一樣重大的責任。要創新,團干首先要立足本職崗位,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立足於自身崗位的職責、任務、優勢的基礎上作創新。他認為,相對於上級團委,基層團組織雖然欠缺資源優勢、平台優勢,但卻有突出的“末梢優勢”。基層團組織作為神經末梢是覆蓋青年、聯系青年、影響青年最為關鍵的單位。作為神經末梢,感知最為敏銳的,總能最先覺察變化,搶佔先機。作為神經末梢,反應最為迅捷,能快速靈活應對。正是這樣的“末梢優勢”讓鄧倩文敏銳地察覺到當前高校基層團支部中存在的組織鬆散、資源奇缺、“被”然成風和方法落后四大困境的表現與症結所在。也正是靈活機動的“末梢優勢”讓他“四重奏”的創新設想快速落地,先行先試,並不斷檢驗修正,最終取得成功。
立本明道——密切團青感情
鄧倩文解釋說:解放團建生產力,根本就是要帶領更多青年更加堅定地跟黨走。要帶領青年跟黨走,首先要看青年願不願意跟團走。所以整個團建創新關鍵之道就在於密切團青感情。團青之間有親密的感情紐帶,心在一起,才好帶領青年一同投入到團建創新之中,才好帶領青年跟黨走。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青年學生對團干有親、尊、敬,才有可能信道、奉教、效行,才能真正有生產力。其中“親”是根基。隻有團干與青年相親,多與青年親近,有更多的接觸,才能建立起感情紐帶,團干的道、教和行才能為青年更深入地了解。以心換心的團干,也都會被青年記在心裡。一位大學生給鄧倩文的來信中寫道:“很想叫聲您文哥,因為您給我的感覺更像一個兄長。呵呵,在我的字典裡,大哥懂得關心妹妹、弟弟,關心家裡的大小事務,會去擔當。”正是親密的團青感情,讓青年對團干、對團組織有充分的理解、信賴乃至尊崇,讓團建創新如魚得水。
立身明教——敢於書記帶頭
嶺南師院教科院團委“四重奏”創新中還有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團干下沉一級帶基層,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作為二級學院團委書記的鄧倩文常給基層團支部指導修改活動方案,在一線與團支部團員一起策劃、組織活動。他說:“無論是帶動青年、帶動團干,還是要推動工作,都要敢於書記帶頭。”在大學生寫給他的信中,我們看到了書記帶頭、言傳身教神奇的影響。有一位本來困惑於將來要不要做老師的學生在信中寫:“每當看到您榜樣示范我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的情景,我就覺得大學生活多麼美好,我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專業了。”“您給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無比向往,希望日后能成為如您一般優秀的老師。”還有學生寫:“不管是在大事上還是小事上,您都給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您以身作則地教會我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敬業、什麼是嚴謹實干,什麼是注重細節。” 校友在給他的留言中寫道:“二十多年求學路,老師很多,但能真正觸動心靈的老師少之又少,能成為別人遇到困難就馬上想到求助於你的人,該有多強大!”“就是您這樣的老師,用行動影響著身邊的人,每時每刻都在詮釋著什麼是‘亦師亦友’。”
立研明術——鑽研團建科學
“團建不能是經驗式的簡單重復,也不能是拍腦門式的臨時起意,而應該是專業化的科學進程。應該保持敏銳的問題意識,樹立研究思維,把科學這一最重要的‘術’用於推動團建創新。”鄧倩文一直這樣認為。在“四重奏”的探索中能明顯地看到有團建科學的強力支撐。其中有2項省高校共青團工作課題的支持,有班團組織“零負擔高成效”活動模式的支持,有院團委為班團組織研發的學習共同體、服務學習模式等系列工作武器。這些科學的武裝讓班團集體成為高效的育人單元。鄧倩文還以課程化倒逼專業化,開設《大學生領導力》通識教育課程讓學生骨干培養走向專業化。來源於工作實際,高於工作實際,又指導、服務於工作實際的團建研究深受認可。鄧倩文撰寫的工作論文、案例獲得了全國獎1項、省級獎5項,5次獲得校一等獎(3次全校第一名)。
立系明法——構建生態體系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說起要激發基層團組織活力,鄧倩文認為光靠跟團支部提要求遠不如構建一套激發活力的生態體系來得更有效。生態體系建立后,明晰工作的法則,體系之中的基層團支部自然而然煥發內生動力,讓團建活力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再者,基層團組織活力的激發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單一的一項措施能起作用的,不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零敲碎打,而是必須要有生態體系的構建。正因為如此,鄧倩文提出的不是解放生產力的獨奏,而是要創作“四重奏”。要實現“四重奏”,要達到生態體系內外的統籌協調,訣竅就在於要像毛澤東同志所說要學會“十個手指頭彈鋼琴”,要統籌兼顧做好頂層設計與精細化推進。
十一年兢兢業業,十一年不斷地創新求索,十一年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在基層團工作中。如何能十一年如一日在同一個崗位上孜孜不倦、常做常新,甚至感覺所做的一切都是青春常在的浪漫?這就是對信仰的激情、對事業的熱情和對青年的感情。有情就有浪漫,就像小情侶遇到很多生活的波折與苦澀,但深情會讓這共同經歷的苦都成為浪漫和甜蜜。一系列創新探索能夠獲得成功的訣竅,他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團干專業素養與職業情懷的共生互促﹔二是工作中思想引領與成長服務的深度融合。
相關鏈接
相關專題 |
· 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