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找尋繁榮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著力點

公方彬

2017年05月18日15:47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4月上

原標題:政治觀視野裡的文化自信

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最接近世界中心”的階段,且有繼續上升勢頭,這幾乎沒有哪種外部力量能夠遏制和改變。但有一個自身因素或問題需要關注,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延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這就是文化自信及其內含的創新能力。所以,中國必須在繼續強化“硬實力”的同時,努力提升“軟實力”,即建設文化大國強國。

哪些因素影響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並列,充分反映出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折射出文化建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不斷克服矛盾問題,不斷推進的結果,因而,需要弄清哪些因素在影響著文化自信。

第一,政治自信影響和決定著文化自信。政治自信包含著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當我們擁有強烈的政治自信,就會為文化創新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就會以更大的寬容包容接納創新成果。

第二,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影響著文化自信。這一點對於弱小的國家民族不突出,對於強大的國家和民族,尤其對於確立了偉大奮斗目標的中國,必然突顯而出。中國是文明古國,並且是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切斷的國家,這為文化自信做了很好的奠基,但這種文化自信並非天然地存在於文明進程中的每個階段。

第三,文化成長性與創新能力影響著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離不開整個民族發展中產生的文化成果,但更主要的或更根本的還是看成長性與創新能力。隻有存量,沒有增量,隻有古人創造的文化成果,而沒有當代人創造的文化成果,不可能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

第四,文化品質與民族奮斗目標的匹配度影響著文化自信。國家因大小強弱而形成世界排序,也由此區分出領導性國家和追隨性國家,如果一個國家原本就不具備領導能力也不想領導世界,其未必有強烈的文化創新沖動,甚至可能採取“拿來主義”。

第五,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能力和被接受度影響著文化自信。“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但能否真正為世界所接受,最終要看效果和結果。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已不再關著國門看世界,普通人也能夠走向世界,再加上信息高速公路把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人們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位置與狀態十分清楚。

第六,傳統文化萃取與民眾認知認同影響著文化自信。西方學者亨廷頓認為,“每一種文明都將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在書寫自家的歷史時,都仿佛在編寫人類核心劇本”。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自信有時也源自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度。歷史久遠的民族必然會生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又會塑造出一種民族文化性格,要重樹民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如何從傳統文化中萃取營養,並與時代對接,這方面的工作成效影響著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的動力

中國正在進入繁榮現代文化的開啟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先進文化代表的中國共產黨,走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具備了推動現代文化創新的能力。隨著中國大國目標和道路的確立,我們要真正走上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的道路。

一是中國崛起於世界,生成強大的文化創新內驅力。世界文化史証明,每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定要找到引領人類文明前行的引導力和路徑,或者說要崛起於世界,必須在超越自我的同時超越世界,必須實現思想文化的巨大突破。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和全民族的共同奮斗目標,由此而內生出最強勁、最持久的文化創新動力。

二是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為繁榮文化奠定了政治基礎。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把“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充分反映出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黨中央把繁榮文化突出出來,注定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

三是人文生態優化為文化生長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土壤和條件。中國的人文傳統充斥著“官本位”思想,這深刻地塑造了民族的人文性格和價值取向,既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的重點必不在科學技術,甚至不是人文思想,而是八股文、做官術。若不改變這種人文基礎和文化基因,建設文化強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四是民族傳統文化特有的包容度、融合度有利於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一定意義上,一次次的文化融入,在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走向的同時,也改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既然如此,我們在深度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在把文化包容弘揚發揮好的同時,又能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超越和突破。

繁榮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著力點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在指導思想、戰略路徑和重點工作上下功夫。概括起來,應確立的指導思想是,著眼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根本目標及其要求,立足於民族傳統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礎,遵循文化建設基本規律,繁榮社會主義中國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要求,鞏固和提升中華文化融入世界、引領世界的能力要求,籌劃和設計文化發展戰略,實現文化發展與國家發展同步、文化繁榮發展與國家發展目標實現程度相對應,並互為支撐,互為動力。

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戰略路徑便清晰起來。清晰的戰略路徑必然需要認識戰略本身。戰略決定策略,有效的策略必定產生於正確的戰略。同時,戰略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直接轉化為實施方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路徑選擇,有兩個方面特別需要強調。一個是戰略重點應著力於政策措施,還要引領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前者重在文化產業規劃,確立著重點和發展階段,后者重在構建大國文化品質,比如文化發展在國家建設中所處在戰略地位及其變化,突出民族傳統文化或政治文化,乃至普遍意義的人類文化,等等。另一個是把握和遵循文化成長規律。遵循文化成長內在規律,文化就會快速成長,反之則亦反。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遵循的是不同的規律,經濟建設可以因為一個經濟政策或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而實現爆發式增長,文化建設卻無法實現爆發式增長,必須加強基礎建設,一步一個腳印。與此同時,還要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形成科學的價值坐標和評價系統。

每個民族都會產生民族特有的文化,這種文化一旦成熟反過來會塑造一個民族,這就形成了民族文化性格。一個民族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為什麼走這條路而不是走那條路,與文化傳統或文化性格高度關聯,所以,文化建設不能放棄創新,不能跟在別人后面前行,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基於上述認識,選擇文化建設的戰略路徑,有幾個方面需要強調。

一是由“厚古薄今”轉向厚古厚今厚未來,突出厚未來。中國一方面有數千年的文化傳統,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因近現代的文化遠遠落后於西方,造就了借助古人找自信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和價值觀念。政治上“不忘初心”,著力弄清我們從哪裡來,以此決定向哪裡去,是正確的做法。但文化上過度向后看,很容易產成抑制創新心理。總是講“俺祖上如何來著”,也容易弱化當下的文化創新力和自信心。所以強當下、強未來,對於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很重要,也很必要。

二是針對歐美出現保守主義動向,要努力在佔領政治制高點的同時佔領文化制高點。歐美國家已經出現了顯著的保守主義,這給世界帶來不確定因素,但換個角度看問題,恰恰給中國提供了戰略機遇,有利於中國更快速地佔領道義的制高點發揮引領作用。如果我們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在實現政治突破的同時,文化上發力,一定能夠取得文化軟實力的大幅提升。

三是更新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強化政策導向,借助經濟硬實力推動文化輸出。更新什麼觀念?突出文化對抗還是文化合作?我們需要在這些問題上實現突破,即與西方大國進行更加廣泛而又深入的文化合作,在過程中提升話語權和主導力。至於價值觀上的突破,除了上面已經談到的,還要強調的是引導文化界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培養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

那麼,有哪些重點工作應著力開展?

第一,確立“開創文明”的新政治觀,為文化創新提供科學指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承擔著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大目標需要大思想理論的支撐,正是因此而一再提倡思想理論創新,並且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這集中反映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中。隻要我們把“開創文明”的新政治觀注入文化創新,建設文化大國、文化強國就擁有了科學指導,也就能夠成為現實。

第二,廓清文化內涵,找到文化創新的邏輯起點。什麼是文化?“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就意味著,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並不等同於政治,盡管文化不可能脫離政治,政治成果也會化作文化成果。這裡強調的是正確處理政治上的一元性與文化上的多元性的關系。

第三,以政治自信提升寬容包容度,提升政府主導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勢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制度優勢實質上是政治優勢。政治安全和制度穩定也有利於文化繁榮。

第四,以文化啟蒙推動和提升文化品質。文化啟蒙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在於塑造大國胸懷或大國國民。中國創新文化崛起必須高起點、大境界、寬視野,這有賴於現代文化的啟蒙。切實弄清文化內含的科學精神、人生意義、大國崛起的本質,對於我們提升文化品質,支撐中國崛起至關重要。

第五,設計和優化國家級文化項目,成就時代性、指標性文化成果。大時代需要大思想和大文化來彰顯,同時,大思想大文化成果又能激勵和引領社會。大思想成果與大文化成果的產生方式有所不同,大思想成果不會產生於集團作業,隻能是大思想家的勞動結晶,但大文化成果卻可以來自於集團作戰,因而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第六,以有力措施培養造就一批富於號召力的思想和文化大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既需要大文化成果來表現,同時也需要有標志性的人物來彰顯,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正師職研究員、大校軍銜。)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