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7月06日10:21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阿喀琉斯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英雄,他參與了特洛伊戰爭,被稱為“希臘第一勇士”。據說,在阿喀琉斯出生時有人預言,他最后會被特洛伊人的箭射死。為了把寶貝兒子煉成“金鐘罩”,他母親倒提一隻腳把他浸入冥河,使他周身刀箭不入,唯有被手提著的腳后跟沒有浸到河水,成為他唯一致命之處。后來,阿喀琉斯在一場戰斗中被敵人一箭射中腳踝而死。這就是“阿喀琉斯之踵”的來歷。因此,“阿喀琉斯之踵”被用來形容強大事物的致命死穴或軟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總書記用這樣的比喻告訴我們,創新對於中國發展是多麼明顯的“短板”,創新對於中國來說,又是多麼重要!

“阿喀琉斯之踵”不可怕,關鍵是知道哪裡是我們的“阿喀琉斯之踵”

從國際經驗看,500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遷移,但創新這個主軸一直在支撐著經濟發展,引導著社會走向。一些歐美國家抓住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重大機遇,躍升為世界大國和世界強國。相形之下,歷史上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遠不如我們的國家打敗,關鍵不是輸在經濟規模上,而是輸在創新不足以至科技落后上。

當前,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依然大而不強,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而且發展中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物質資源越用越少,再像過去那樣以這些要素投入為主來發展,既沒有當初那樣的條件,也是環境資源難以承受的。對今天的中國來講,應該說創新是形勢所迫,也是必然選擇。

可是我們的創新能力卻並不盡如人意。2015中國大企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 94家上榜2015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中,盡管有74家申報了研發投入,研發強度為1.24%,但與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3%至5%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同時,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不足也是創新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雖然,早在2013年我國SCI(科學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數據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就分別達到23.14萬篇和16.35萬篇,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一,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專利技術交易率隻有5%,真正實現產業化則不足5%。可以說,我們很多科技成果只是或隻能停留在學術論文階段,缺少實際應用價值。

還有,為什麼我們勞而不富,總量世界第二,人均收入卻隻處於世界的中等水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我們更多的只是以勞動力價格優勢參與分工。眾所周知的芭比娃娃,我國企業制造芭比娃娃的價值是1美金,最后在美國的沃爾瑪賣出去的價格是9.99美金。而事實上,我國廠家生產一隻芭比娃娃隻能賺取0.35美金的加工費。所以,要實實在在的富起來,就必須改變這種在產業鏈中的不利地位,而要改變這一地位,就需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

當然,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也應該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從歷史經驗看,雖然制造環節的附加值低,但卻是搶佔戰略性新興市場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而且我們中華民族素來勇於創新、善於創新。有數據顯示,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我國佔173項,比那時的歐洲厲害得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如今,世界各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創新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賽場,誰主導創新,誰就能主導賽場規則和比賽進程。在傳統國際發展的賽場上,規則別人都制定好了,我們可以加入,但必須按照已經設定的規則來賽,沒有更多的主動權。積極創新,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阿喀琉斯之踵”不是無藥可救,關鍵是如何使“阿喀琉斯之踵”成長為自己的鎧甲

過去我們因創新不強而屢遭侵犯,經過長期努力,現在我國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大幅上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5.1%,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俗話說,“那些曾經受傷的地方會變得更加強壯”,所以,今后我們在國際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來,很大程度就取決於創新能力的提升。

增強創新能力,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要抓好頂層設計。首先,頂層設計要有世界眼光。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競相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所以,我們要看清、找准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從發展思路、總體規劃、制度保障、管理體制機制、人才引進等方面明確創新的戰略藍圖,集中力量抓好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項目,使其成為搶佔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力量。

其次,頂層設計要以“非對稱”趕超為突破口。當然,我國現階段的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和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們短期內不能也無法在所有領域齊頭並進、全面開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科技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比有差距,要採取‘非對稱’趕超戰略,發揮自己的優勢。”當前國家實行科技創新驅動戰略,我國又有世界最大的科技人才資源和世界數一數二的市場資源,這些都是實現“非對稱”趕超的有利條件。所以要更多的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要研究后發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保持戰略清醒,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能亦步亦趨。

增強創新能力,不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要鼓勵自主創新。過去三十多年,我國發展主要靠引進上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國外技術。如果現在仍採用這種思路,不僅差距會越拉越大,還將被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別人的基礎上借鑒發展,固然是一種發展的方式,但回過頭去看,造青的原料藍的配方是人家的專利,隻要你用就得受人制約。再加上隨著現在我國日益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會有一種“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心理,所以我們必須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在涉及未來的重點科技領域超前部署、大膽探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鼓勵自主創新,增強創新自信是前提。創新,必然會改掉甚至否定一些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特別是在對新事物取得廣泛的共識之前,創新者很可能要經歷“曲高和寡”或“孤立無援”的時期。因此,必須要增強創新自信。如果自己的創新成果自己都不相信和使用,將其束之高閣,又怎能指望別人去相信和使用呢?所以要建立健全優先使用自主創新成果的機制,實行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促進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標准的成果優先為我所用。比如進一步完善政府採購,任何一個企業的產品,隻有經過市場的磨礪才能成熟起來,面對世界上一些大品牌、大企業的成熟產品,如果政府都不能青睞本國企業誕生的實力新作,那我們開發出來的新技術則很難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

鼓勵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產權是關鍵。如何將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直是困擾我國企業的一個難題。一方面是由於個別企業隻注重短期行為和眼前利益,更主要是自主創新沒有給他們帶來與之相匹配的效益,致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獲得發展的意識淡薄,創新投入的積極性不高。而要使創新主體的企業能夠具有持續創新的動力,除了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之外,關鍵還要建立起一套符合世界主流、符合企業全球化發展需求、保障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具有競爭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比如,針對故意侵權行為,適當提高專利侵權賠償額,實施懲罰性賠償。根據公開報道:2008—2012年,我國法院的專利侵權判決案件中,97.25%採用的是法定賠償方式,平均每件專利侵權的賠償額隻有8萬人民幣,而美國的每件侵權賠償大概在450—500萬美金。適當提高判決“基數”,才能使得知識產權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鼓勵自主創新,市場需求是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決不能僅僅落在經費上、填在表格裡、發表在雜志上,而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推動力,轉化為人民福祉。可以說,創新最終成功與否,都要經受市場的考驗,通過市場來體現創新的價值。沒有市場需求,再好的產品也賣不出去,再新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低下,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又不能很好地對接實際應用,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對研發方向、成果選擇、技術路線等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要大力推進企業與高校,企業與研究院所的合作,使二者面對市場有共同項目的研究開發,有長期穩定的人才間交流和任職,最后有共同利益的分享,才能形成“科研—企業—市場”三足鼎立的穩定體系,才能快速開發出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又迫切需要的產品,以產品造福於社會,而又保持企業生命之樹長青。

當然,自主創新不是“自己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增強創新能力,不能“臨時抱佛腳”,要善於發現、培育、凝聚人才

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做后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因此,要增強創新能力,就要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方面,我們應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強對“外來人才”這個“女婿”的引進和利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拋棄“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偏見,重視本土人才這個“兒子”的培育和利用﹔對於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員,既要用事業激發其創新的勇氣和毅力,也要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當年拿破侖就格外重視科學家,在遭到敵人猛烈攻擊時,他首先想到的是保護科學家,因為他明白科技就是戰斗力。此外,企業家是也推動創新的重要動力。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業家並不是發明家,但他們是創新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克服“阿喀琉斯之踵”,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力學篤行。也許有人會說,創新是國家的事,是科學家的活,離我們生活太遠。其實,創新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創新的意識,有沒有把創新落到實處。時下大熱的韓劇《太陽的后裔》就拋棄了慣用的“癌症、車禍、治不好”的三大套路,講述一個將痞氣與英氣完美融合的特戰部隊海外派兵組組長柳時鎮,和高顏值的外科醫生姜暮煙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導演李應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部劇之所以這麼火,除了劇情上的創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劇上的創新,兩位編劇一男一女,女編劇負責女人感情戲,男編劇負責男人戲和社會話題。兩位不同風格編劇的通力合作,將“愛情”和“軍營”兩大元素在細節上做到極致而細膩的體現。就連中國軍網上,也有評論寫到:“《太陽的后裔》,這樣的題材,我們也有資格拍﹔這樣的電視劇,我們也完全應該有﹔這樣的故事外殼,也應該是強軍文化的重要載體。”但遺憾的是,近十年來的電視熒屏上,似乎很難有一部中國軍旅劇可以像《太陽的后裔》這般瞬間引領收視狂潮。當然,他們有“太陽的后裔” ,我們還是“炎黃的子孫”。關鍵是觀看之余,是不是也該想想,我們的電視劇,該如何創新,才能像《太陽的后裔》一樣,讓觀眾看到優秀影視演員的同時,也感受到我們文化的力量呢?

可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種意識,同時,創新也是一個使命。回望歷史,沒有創新,就不可能另辟蹊徑開辟中國道路﹔瞻望未來,離開創新,就難有中國道路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把創新放在心裡,落在行動,為克服“阿喀琉斯之踵”、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書寫“中國夢”的絢麗華章貢獻創新的智慧和力量!

(執筆人:岳淑芳)

(責編:實習生、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