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

在歷史的啟示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嚴昭柱

2017年06月09日08:48    來源:紅旗文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號召全黨全國人民要堅定“四個自信”,特別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他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民族若是一片森林,文化就像陽光、雨露和土壤,是民族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其內涵極其豐富,從語言文字到飲食服飾,從家風民俗到節慶鄉愁,從婚喪嫁娶到待人接物,從英雄傳說到歌詩樂舞,耳濡目染、以文化人,滲透於國家、民族的全部社會生活,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著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滋養,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以價值觀為精髓,融入社會生活、浸潤思想道德。在我國,文化自信的要義,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革命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其中蘊涵的核心價值觀的自信。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基本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撐。

一、文化自信的歷史命運  

文化自信的歷史命運,與人類經濟、社會、政治的發展密切相關。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事實上,文化自信的歷史命運,在資本主義之前和之后,確實表現出顯著不同的特點。

隨著國家、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各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斷發展起來,沖突與合作、對峙與融合、戰爭與和平,繽紛雜現、變幻莫測。但是,在資本主義之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這種交往從范圍來說還是地區性的,從性質和價值趨向來說則受到不同時期地區主要強國的文化特性的明顯影響。例如,在世界東方,就受到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以和平、友好為主旋律,在交往中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了高度尊重。古代中國出現了如漢唐盛世那樣推動東方各國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繁榮的局面,出現了如張騫通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開辟古代絲綢之路的壯舉,貫通歐亞大陸、橫跨亞非海路,促進了更大范圍各國各民族友好貿易、和平交往的發展。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各國各民族在各方面的全球性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這合乎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歷史的進步。但是,資本的本性及邏輯卻把少數國家、民族的繁榮建立在劫掠大多數國家、民族的財富與尊嚴的基礎之上,把世界推入殖民掠奪的血海,開啟了世界歷史在近代的大變局、大動蕩、大分裂。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滿世界搶奪殖民地,同時到處踐踏和摧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自信。世界不是更加和諧而是更加分裂,民族之間不是更加平等而是更加對抗。這成為文化自信歷史命運的一個重大轉折。

全世界從此既緊密相連又深刻分裂,一邊是西方列強,一邊是被侵略被掠奪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民族。西方列強以“文明”自居,以“世界中心”自詡,以“文化優越感”自戀,他們把文化自信扭曲成自己的“文化霸權”,既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又極其偽善地到處實行“雙重標准”。他們“霸氣”十足,奉行“強權即真理”的強盜邏輯,同時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民族肆意摧毀其文化自信,豢養奴才、培植“奴氣”。文化自信從來沒有像這樣在全世界面臨一方面被扭曲、一方面被踐踏的大危機。

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壓迫和洋奴們的為虎作倀面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自信,以不屈不撓、寧折不彎的“骨氣”迸發出來,放射著強烈民族精神獨立性的時代光輝。這種“骨氣”,就是毛澤東面對瘋狂的日本侵略者發出的庄嚴宣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種“骨氣”,就是毛澤東高度贊賞的“魯迅的骨頭”“魯迅的方向”:“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以“骨氣”反對西方列強的“霸氣”,以堅決的革命斗爭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侵略壓迫,這不僅反映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而且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因為西方列強對世界的統治其實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所以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便成為聲氣相投的兄弟、並肩戰斗的盟軍。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強調:“不恢復每個民族的獨立和統一,那就既不可能有無產階級的國際合作,也不可能有各民族為達到共同目的而必須實行的和睦的與自覺的合作。”文化自信由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深刻的時代內容和深遠的世界意義獲得了升華。

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的,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我們民族的災難深重極了”的條件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中國革命發生在國際資本主義“非更加依賴殖民地半殖民地便不能過活的時代”,發生在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宣布他們贊助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運動的時代”,因而中國革命已經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而“不為帝國主義所容許,而為帝國主義所反對”。中國共產黨就這樣准確判定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准確判定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了中國人民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因此,毛澤東提出了“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庄嚴任務,強調這種新文化首先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幫助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近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振興中華”的夢想提供了基本前提。經歷了百年屈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對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事業的巨大鼓舞,是對正在土崩瓦解的殖民主義體系的沉重打擊。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后,許多國家和民族走上了獨立自強的發展道路。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進而開始了鞏固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但是,西方列強稱霸世界的野心沒有改變,它們拉攏資本主義國家、敵視社會主義國家,把世界拖入冷戰的旋渦。它們信奉和推行西方中心論的觀念沒有改變,竭力摧毀其他各國各民族文化自信的企圖沒有改變,它們繼續推行強權政治、炮艦外交,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同時大搞種族歧視、雙重標准,對不順從自己的國家實行經濟封鎖、政治顛覆、挑起內亂和戰爭。它們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大肆煽動抹黑其歷史榮光、抹黑其領袖和英雄從而摧毀其理想信念與文化自信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跌入低谷。

但是,中國卻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歷經曲折,戰勝艱險,成功地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國家興旺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和平和發展的時代潮流席卷全球、勢不可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越來越大。而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中東戰爭的消耗、恐怖襲擊和難民潮的沖擊,新自由主義到處碰壁,“華盛頓共識”聲名掃地,霸權主義捉襟見肘,“民主”神話瀕臨破滅,體制失效警號長鳴。整個世界的財富和力量的重心正在發生歷史性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文化自信越來越有底氣。在這樣的歷史關頭,西方國家特別對中國的文化自信感到擔憂,甚至視為威脅,深刻反映出它們面對霸權主義滑落軌跡的歷史挫敗感。

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歷史記憶和歷史感受迥然不同,但是,歷史的前行卻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時代不同了,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再也不容隨意踐踏,這是全世界人民歷史奮斗的勝利成果,是文化自信自身真理性和正義性的歷史証明。堅定文化自信,將繼續成為各國各民族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撐,將幫助全世界人民奔向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未來。歷史已經証明並還將証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世界各國各民族全球性普遍交往和相互依賴,實現各國各民族獨立自主、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歷史發展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終將被洶涌澎湃的歷史潮流所吞噬。

二、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惟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並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長期在世界上科技領先、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科學總結歷史文化遺產,把那些真正體現中華民族稟賦、特點、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並根據新的時代條件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加以發揚光大。

1.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永遠和人民血脈相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國古代很早就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把人民作為國家的根本。周武王伐殷,師渡孟津而作《泰誓》,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把“民之所欲”作為推翻商紂暴政的革命正義性的根本依據。春秋戰國時期,以民為本是諸子百家的共識。管仲鮮明地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老子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對齊宣王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對梁惠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天下為公、以民為本的思想博大精深,為中華傳統文化種下了富有人民性和革命性的基因,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反復經受實踐檢驗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多層次的核心價值觀和堅定的精神追求。舉賢任能、講信修睦,關心民瘼、重視民生,傾聽民意、順乎民心,成為促進國家興旺發達、克服各種危機和挑戰的強大正能量﹔公忠為國、公而忘私,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鑄就了充沛天地的人間正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扶危濟困,尊老愛幼,慈愛友善,催進著中華民族的社會和諧與進步。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把人民群眾作為國家真正的主人,作為歷史的創造者,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幫助人民推動歷史前進。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堅定文化自信,必將使前人“天下為公”的理想和“以民為本”的傳統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得以發揚光大。

2.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勇於創新、善於學習、與時俱進的開放思維和開闊胸襟,永遠保持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性、創造性和生命力。

中華民族自古銘記“滿招損,謙受益”,對客觀世界採取敬畏尊重、虛心學習的態度,是一個謙遜好學、求真務實的民族。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原則,承前啟后,影響深遠。古代哲人講“日新之謂盛德”,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都不但是“道法自然”的生動實踐,而且培育了中華民族樂觀進取的精神、開放創新的思維和開闊包容的胸襟。同時,中華民族又歷來反對葉公好龍、紙上談兵,譏諷坐井觀天、夜郎自大,批評刻舟求劍、囫圇吞棗,嘲笑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要求無論學習和創新,都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都要注重實踐、接受發展著的實踐的檢驗。這種勇於創新又不忘初衷、謙遜好學又不失根本、樂於包容又拒絕迷信盲從的充滿辯証精神的文化立場和態度,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有原創性、開放性、包容性,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去執著地追求真理、實踐真理,為真理而斗爭。

這種文化立場和態度,在天下為公和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驅動下,使中華民族在強盛時能夠親仁善鄰、海納百川、取長補短、互學互鑒,在困頓與災難中能夠不屈不撓、勵精圖治、轉益多師、探尋新路,形成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巨大創造力和“多難興邦”的強大修復力。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這樣歷經艱辛、九死一生的文化交流傳奇,是發生在國勢強盛的唐朝的千古美談。明朝鄭和率領船隊橫跨波濤洶涌的太平洋、印度洋,到處傳播友誼、互惠貿易,那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無敵艦隊。而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在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悲慘境地的深重災難中,中華民族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海外學習運動、最大規模的社會變革試驗、最為深刻的人民大革命,終於成功改變了民族命運。

自20世紀中葉以后,為了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中國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西方各國考察、學習,向國內介紹、宣傳西方各種思想理論。但是,迷信西方、全盤向西方學習的結果,卻總是先生打學生。最后,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才在精神上掌握了主動權,找到了前進的方向。為了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中國把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拿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才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而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革命也沒有簡單照搬俄國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暴動的具體經驗,而是探索出堅持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經驗,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中國在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在世界社會主義探索遭遇嚴重挫折的情況下,又確立了改革開放這個根本政策,創造性地探索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出舉世驚羨的中國奇跡。可以相信,繼續堅定不移地傳承與弘揚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從善如流又不失自我主體性和獨立性的辯証思維,中華民族將能成功應對各種時代挑戰,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

3.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熱愛和平、以德服人、向善向上的道德境界,踐行親仁善鄰、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原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自古重視德。《尚書·大禹謨》中說:“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把“正德”列為平治天下的三件大事之首。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共同塑造著中華文化重德尚義的傳統。在老子那裡,德就是“善”,他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孔子那裡,德的核心是“仁”,提倡“泛愛眾而親仁”。孟子也說:“仁者,愛人。”這種觀念滲透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各個層面。在這些層面上,都要重德、敬德,都要與人為善,都要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德的重視和認識,其重要特點和可貴之處在於不僅講“利萬物”“泛愛眾”,而且講“和而不同”“和為貴”。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先哲們對世界的多樣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概括。西周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禆同,盡乃棄矣。”指出不同的東西彼此和諧才能生成世間萬物,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一樣,世界就不再發展了。由此形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周易》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禮記》所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都是講“和而不同”是自然之道,也是君子之德。這就要承認差異,包容差異,尊重差異,以求同存異、互學互鑒去和諧相處,並推動事物的積極發展。人與人相處、國與國相交、民族與民族相友,都要遵循這個原則。這是個人和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天下太平的通途。所以,中國自古反對霸道,反對窮兵黷武、對外擴張,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強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踐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些,正是“和而不同”的觀念在處理國家關系、民族關系上的運用。

中華民族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並經過數千年歷史風雨考驗和洗禮的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這些民族之間的關系不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情深誼長的同胞兄弟。中華文化是這些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中國是這些民族共同的祖國,是這些民族的命運共同體,各個民族各自獨有的文化特點、風俗習慣和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這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一個成功典范。

中國自身的歷史經驗使中國從來拒絕擴張野心,也從來沒有為擴張領土而發動過侵略戰爭。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世界強國,卻從來沒有奉行過西方列強那種“國強必霸”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更沒有西方列強為搶奪殖民地而殘酷滅絕土著民族、大規模劫掠非洲黑奴的罪惡行徑。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經過60多年的奮斗,中國正在強大起來。一些西方輿論鼓噪所謂“中國威脅論”,其實正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以己度人。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並縱火焚毀圓明園、1937年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殺等令人發指的暴行,早已被世界人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那種殖民主義、軍國主義的文化傳統和精神追求,必然被拋進歷史的垃圾堆。中國將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仁善鄰、以德服人,和而不同、合作共贏,努力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造福於中國人民,造福於全世界。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明確地比較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特征和歷史貢獻。他認為,西方在經濟和技術上影響和征服了全球,但是卻留下了政治上的民族國家林立世界的超級難題,這個政治真空將由中華文明來補足。他最終的結論是,中華文明,這個歷史上一直以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取向的天下文明,將在21世紀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歷史和現實都正在強有力地証明,一個強大、自信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世界東方蒸蒸日上,不會重復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老路,將打破“國強必霸”的西方邏輯,不是世界的“威脅”,而是世界的機遇。它將為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和加強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中國方案,為世界各國人民謀和平求發展奉獻有益的中國智慧,在推動世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做出獨特的中國貢獻。

(作者: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主席、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長)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