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五個維度解讀習近平傳統文化觀

高瓊

2017年06月13日08:37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道德精髓、現代價值和傳承理念,形成了系統的傳統文化觀。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上,習近平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1]。傳統文化“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其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上,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從傳統文化中提取民族復興的“精神之鈣”,“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使之“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並“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理念、道德精髓與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相契合,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民眾心裡落地生根,為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具體而言,習近平論述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涵可分為五個維度。

重塑中國精神,共鑄中國夢——信仰層面的時代融合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有獨立的中國精神,重塑民族自信,共同凝聚中國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隻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當今中國要“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首先“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並進行時代創新,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3],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要“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凝聚和打造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層面的現代轉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融為一體,成為新形勢下中國人共同的思想價值追求。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社會主義的價值特性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於一體”[5],進行思想層面的現代轉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有其深刻傳統文化價值根源,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民本思想、“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的崇禮文化,“保息養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富民思想、“和為貴”的和諧精神。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樣也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如“為仁由己”的自由思想、“隆禮重法”的法治思想。在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與傳統文化的價值訴求深度契合,如“誠之者,人之道也”,“仁者,愛人”,以及篤實踐履、誠敬為學的敬事精神、“民胞物與”的仁愛境界和“天下為公”的大同精神。要深入推進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就要使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傳統價值精髓在當下中國重新鮮活起來,凝聚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提升思想文化自覺和價值觀自信。

以德治輔法治,實現良法善治——制度層面的現代重構

  道德具有引人向善、教化育人、滋養法治和維護社會和諧、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深刻作用。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入發展,道德建設的需求日益凸顯。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使道德教化體系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促進,共同保障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習近平強調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出“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德法融促”的治國理政思想。一方面,“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發揮其“教化育人”和“滋養法治”的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另一方面,“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法律法規要為道德建立“可靠制度支撐”“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充分發揮道德規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以文化人,傳承家風行風——社會層面的現代傳承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影響著個人的品德和行為。習近平重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在家庭家風建設方面的重要價值,強調塑造和踐行良好的社會主義家風,引導公民向上向善,形成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因此“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傳承途徑上,習近平強調“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風尚”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輿論導向,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們要“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6],堅持“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做到“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弘揚傳統美德。

立德樹人,提升公民素質——道德層面的現代挺立

  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訴求,道德修養是立人之本。習近平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德者,本也”,我們“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7]。在實現途徑上,“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人民“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提升公民道德修養和思想覺悟。以“立德樹人”為“立身之本”的高校尤其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弘揚道德模范正能量,引導公民堅守倫理規范和道德根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內化和實踐外化,實現立德樹人,構建和諧社會。

  誠如所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彰顯出當今時代要求對優秀傳統文化養分的“深深浸潤”、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信仰凝聚、制度重構、價值觀挺立、社會風氣塑造和個體道德提升五個維度的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助力中國社會的深入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和歷史積澱基礎上,中國社會和人民也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構筑文化自信,共同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3][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5]沈壯海.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實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2014.4

  [6]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7]慎海雄. 激發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力量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實踐研究中心)

(責編:楊文全、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