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網絡論文

躬耕數字金融 服務普惠三農

——綿陽市北川創新金融服務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經大忠

2017年07月11日11:4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創新金融服務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亮點、熱點和難點,也是農村改革的樞紐節點之一。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農村現代金融尤其大量小額金融服務成為農村改革的最大短板。2015年,綿陽市政府全面推進“沃野綿州”生態循環農業工程,探索運用信息技術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為參與循環的各類經營主體尤其大量分散農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培育種養產業集群。在省市農村信用聯社的支持下,綿陽試點在“支持產業、服務生活、推動改革、發展事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受到城鄉居民、市場主體、機構社團、金融專家和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北川農村金融服務基本情況

北川是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5.12極重災區,是四川盆地向藏東高原過度的深山峽谷地區,也是“國家熊貓公園”的腹心地區。全縣人口24萬,個別地區每平方公裡不足10人,農戶居住較為分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傳統金融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村跨越的短板。一是全面覆蓋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極偏遠地區,空間覆蓋難度大,缺乏抵押品和人際關系資本的困難人群難以覆蓋﹔二是農村信貸成本價格高。主要包括傳統金融抵押品組織、放貸審查以及程序管理等運行成本高,發放貸款和群眾申請獲取貸款耗費時間長﹔三是信貸資源缺乏。主要反映在經營管理人力資源不足,群眾缺乏獲取貸款抵押物﹔四是農業發展資源整合難。由於農村金融發展滯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分散經營農戶缺乏融資手段,致使生產經營活動整合農資、農機、農技、標准、渠道以及勞動力資源的能力薄弱,制約農業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

2015年,綿陽市政府全面推進“沃野綿州”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全市按照“市場循環、合作循環、園場循環、家庭微循環”統一模式,整體連片打造“沃野綿州”循環產業。 北川農村信用聯社抓住機遇,探索運用數字信息技術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為參與產業循環的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尤其是大量的家庭收入低急需資金支撐的分散農戶提供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取得顯著成效,並體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數字普惠金融主要運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數字金融工具,為群眾尤其是偏遠貧困山區提供價格合理、簡單快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務,存款貸款、轉賬支付等業務通過數字金融工具實現服務。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攻堅階段,綿陽率先在金融服務產品創新取得重要突破。

二、北川試點數字普惠金融工作成效顯著

綿陽市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改革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在服務普惠性、商業可持續、風險可控性等方面體現出巨大的潛力。在農村農業生產要素組織和金融支撐產業發展、參與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農村人群覆蓋空間廣泛

信息化對經濟社會變革尤其對金融服務的影響在北川偏僻的山區得到充分體現。北川寬帶信息網絡通村到組(合作社)達到100%,北川(農村)信用聯社均可提供數字金融產品服務。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泛在數字信息網絡”催生出“泛在數字金融服務”。北川農村信用社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現了地理空間上的全域覆蓋,為廣大農村群眾參與獲取和共享服務提供了保障。

(二)信用資源得到充分開發

優質的鄉村信用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為農村金融商業(經營)模式創新,發展免擔保信用貸款提供了要素保障。農村群眾參與信用評級積極性高,信用意識大大增強,多種方式的信用聯保推動信用增值。2016年末,北川農村居民授信率70.7%﹔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授信基本達到100%,北川農村信用聯社對城鄉居民小額信貸授信率66.8%,北川免擔保小額信用貸款增加5億元,鄉村社會信用資源開發推動農村金融快速發展。

(三)數字普惠金融加快普及

北川農村信用社數字金融實現了網上申貸、審查和放貸。 2016年末,北川信用聯社電子銀行替代率88.69%,移動手機銀行簽約戶2.85萬戶,佔轄區總戶數33.8%、佔總人口的12.7%,手機銀行辦理小額貸款佔51.75%﹔三年來手機銀行累計投放9.85萬筆,金額16.1億元,截止2017年5月末余額達到4.3億元。小額貸款價格比一般貸款低20%以上,實現了數字金融普惠鄉村,實現了偏遠地區和困難群眾普惠共享。

(四)農業產業融資迅速發展

農村普惠金融產業屬性十分突出,主要方向覆蓋了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為農業、林業、養殖業、服務業的分散農戶和小作坊提供金融服務。2016年末,聯社實現小額信貸淨增加佔當年各類貸款淨增加額度的1.2倍,北川縣僅24萬人口,淨投放量佔全省農村信用聯社系統第七位。鄉村信用資源為北川信用聯社業務增長提供了要素保障。普惠金融服務在培育農業特色產業集群方面也發揮了推動作用。

(五)脫貧攻堅成效十分明顯

普惠金融服務有效的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增收。截至2017年5月底,信用聯社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授信4076戶、授信金額15226萬元,授信貧困戶佔全縣貧困人口的50%以上,累計發放貸款2329戶、9836萬元,現余額2307戶、9711萬元,扶貧再貸款余額1.98億元,其中企業帶動貸款余額1.01億元。還為殘疾、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北川農村信用聯社組織巡回服務隊提供網貸培訓和實操服務,為智力缺乏貧困戶提供生產咨詢服務,支持平台企業開展生產托管或半托管服務。

(六)農村金融事業轉型發展

北川農信聯社數字普惠金融試點,專注小微特色經營,在服務三農、民生、實體經濟成效顯著,市場開拓能力大大提升﹔經營管理成本較低、產品價格優勢明顯,競爭力不斷增強,“移動銀行”深受群眾歡迎﹔圍繞個性化服務,推動內部管理流程再造,提高管理績效,優化服務體驗,北川在經營管理人才和崗位技能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北川農村信用聯社轉型發展,帶動了客戶增長、業績增長,受到著名金融學者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曾康霖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建議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推薦申報北川數字普惠金融試驗項目或試驗區。

2017年5月8日,省委書記王東明來綿陽調研,對我市“農當家” 農業社會化服務平台依靠“數字普惠金融”統籌整合農業生產要素,創新“2+5+N”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要求在全省推廣。數字普惠金融是我市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能夠有效解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整合生產要素的融資需求,惠農、便農成為數字普惠金融顯著特征。同時,融合集群發展的現代農業又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更加安全的發展空間,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繼續深入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工作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為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提供了新的路徑,綿陽將進一步圍繞“支持產業、服務生活、推動改革、發展事業”深化試點工作,並逐步推廣。

(一)繼續提高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覆蓋率

繼續拓寬數字金融服務渠道。大力發展自助機具和電子銀行、手機銀行,在鄉鎮以下區域增長達到15%。力爭到2018年,達到戶戶開通使用數字銀行、村村有數字金融產品體驗點。進一步優化數字金融環境。積極宣傳教育培訓,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培育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開展客戶資產、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等信息採集,為信用評定提供數據支持,提高信用評價和管理水平。開展“支付惠農示范工程”,創建“金融扶貧示范村”。

(二)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能力

持續創新信貸產品,開發市場需求。堅持市場導向服務“三農”,鼓勵和引導“農當家”、“惠生活”等服務平台發展網絡購銷和各類社會化服務。開展農機具、林地權証、應收賬款、保單股權質押信貸業務,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擴大金融平台代收代繳代發服務范圍。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服務能力。按照G20普惠金融體系標准,強化數字金融服務規范、崗位設置、績效管理和流程再造。擴大網上申貸、調查、審批及放貸業務,實現10萬元以下的“快樂e 貸”小額信用貸款和10-50萬元的“e貸通”保証類信貸網上辦貸。發展智慧金融,創新科學管理。整理生產經營和市場需求數據,深度挖掘客戶生產、市場、資金流向和需求變化,發展智慧金融,提高管理績效。

(三)提升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水平。

運用農村改革成果,補齊金融短板。圍繞“三權分置”和“適度規模經營”,激活農業要素市場。立足農村承包土地使用權、收益權、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市場渠道、產品品牌商譽等開發信貸產品。依靠市場化機制和普惠金融工具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強行業監管,規范經營秩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要給予適當的包容和鼓勵。同時,開發利用信用資源、創新聯保機制、新的涉農要素融資要及時分析風險,加以管控。加強普惠金融服務的方式、渠道、載體等的監管,創新模式不放棄規制。依靠金融聯動,創新服務三農。創新服務“三農”是未來釋放改革紅利的大風口。順應社會分工、模式扁平、便捷普惠、機會均等、共建共享發展趨勢,廣泛使用金融工具,開發農業合作制度、社會化服務等資源,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大有可為。

(四)加大政府支持引導力度。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農村普惠金融具有公益性,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支農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予以支持。數字普惠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可進行獎勵和補貼。推動工商、質檢、環保以及社會治理等非銀行信用信息共享,擴大金融機構代收代繳代發服務。積極引導信貸投向。進一步加大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力度,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重點金融機構擴大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信貸投放,更多地將新增或存量信貸資源配置到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綿陽將申報“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示范項目。

四、實踐數字普惠金融的價值思考

數字信息技術和我國城鄉尤其是農村特有的歷史文化,為數字普惠金融提供了發展環境。立足金融服務普惠性、風險可控性、商業可持續,創新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深化農村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均質信息空間,實現機會平等

傳統金融服務運行成本高,金融網點很難覆蓋到分散的廣大農村。隨著移動、聯通、電信等企業信息網絡對農村的全面覆蓋,實現農村信息資源空間配置均質化。農村居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工具獲取金融服務,完成非現金交易。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戶、合作社及各類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村居民享受金融服務的現實困境,實現了城鄉金融服務機會均等。

(二)開發信用資源,創新金融服務

鄉村信用是鄉村熟人社會的基石、是傳統農業社會獲取社會化服務的紐帶和基本要素。鄉村信用是形成鄉村關系、鄉村秩序的基礎,鄉村信用參與形成鄉村結構並維護鄉村社會穩定。鄉村信用獲取成本低,獲得幫助收益高,基於信用的生產生活互助是鄉村社會發展的保障。社會信用尤其是“鄉村信用”資源豐富,質優價廉。基於“鄉村信用”發展普惠金融,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而信息化則只是工具。

(三)降低服務成本,共享普惠服務

傳統金融服務成本高、客戶分散、網點覆蓋難,數字普惠金融使農村金融服務供求雙方在網絡平台上完成信息對接、定價和交易,大大減少金融機構對基層、經營人員和設備資源的依賴,大大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和交易費用,為農村客戶低價獲取金融服務提供了可能,普惠又推動客戶和業績高速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四)降低存貸息差,增加理財收入

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創新管理模式、大力發展智慧和普惠金融,為金融機構在降低貸款利息的同時,逐步提高存款利息提供了可能,為農戶增加存款理財收入。通過降低存貸息差,降低農戶獲取金融服務的總體成本,也可以提高農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整體效益,增強農業競爭力。

普惠金融由聯合國2005年提出,2016年G20杭州峰會通過了具有全球意義“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國務院也在河南南考縣開展試點工作。綿陽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在北川開農村展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探索與實踐,給小微企業、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偏遠農戶尤其是貧困群眾提供金融產品,成效十分顯著,綿陽將繼續探索推廣。

(作者系四川省綿陽市副市長)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工作交流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