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 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

2017年08月07日08:4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 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深入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需要各地立足優勢,瞄准問題,因地制宜,因勢而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科學規劃國土空間

  造就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環境

  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的環境標識應當是國土空間的美麗,亦即環境的美麗。造就美麗環境,就是將祖國大地建設成為天藍水清、絢麗多彩、物產優特、舒適宜人的美麗家園,顯示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質,為人民群眾提供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認真貫徹執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積極參與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國土空間格局得到明顯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霧霾頻發、水土污染等問題依然嚴重,森林覆蓋率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種狀況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日益增長的生態需要。這要求不同區域按照國土空間美麗的內涵規定和國家頂層設計,根據區域自然稟賦和人文底蘊,准確定位主體功能,具體確立環境美麗的內涵和評價體系,統籌規劃國土空間的合理綜合利用、自然及人文資源優勢生態化開發與保護,致力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優化美化。同時,根據《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6-2020年)》等所設立的目標,結合各地實際層層分解和優選細化,科學規劃綠色工程項目,遵循藝術設計與綠色設計規律,因地制宜地綠化美化村庄,建設區域、市域和城市綠道以及平原農田、江河防護林和碳匯林,推進山地造林、丘陵增綠、草原保護、灘地興林,實施石質山地、礫石戈壁、廢棄礦山和採礦塌陷區的生態化改造,實現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的大幅提高﹔在濕地恢復和崩岸治理以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加大力度,促使自然濕地和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品質提升。由此彰顯各地獨特的生態活力,滿足特定時空人民群眾的需要,進而由點及面、延展升級,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環境。

  協同推進“五化”

  構建城鄉連體循環的綠色經濟

  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的經濟標識應當是綠色經濟的高水平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綠色發展新理念。可以說,這既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城鄉連體循環的綠色經濟。

  “十二五”期間,我國力行創新驅動,淘汰落后煉鋼、煉鐵、水泥、煤炭產能,城鄉綠色經濟初有所成。但在總體上我國經濟的綠色化程度不高,經濟運行中資源利用率和環境友好度依然偏低,這些是我國亟待突破的“瓶頸”,需要全國各地立足本地實際,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協同推進“五化”,從如下幾個方面發力:

  注重科研選題、研發過程、成果應用的綠色取向,提高綠色科技成果的產出﹔重視成功經驗的總結提高,壯大我國現代生態農業﹔力行企業綠色產品的研發與產銷,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緊抓國家和地方各級各類高新區、研究院的綠色技術創新,促進新能源、高端裝備與材料、智能制造、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綠色發展﹔創建綠色供應鏈,培育我國現代綠色服務業﹔統籌城鄉生態產業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連體循環的綠色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綠色經濟比重和競爭力的不斷上升。

  培育普及生態文化

  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的社會文化標識應當是生態文化在社會人群中的普及和尚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社會的人,必須培育普及生態文化,最大限度地使生態文化准確傳播、深入人心、引領行動,普遍提升主體人的生態智慧,形成崇尚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濃郁氛圍和磅礡合力。中國的生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對當今中國培育普及生態文化具有啟迪意義和良好基因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盼環保、謀生態、祈健康成為人民群眾愈益普遍、愈發強烈的訴求,這使我們培育普及生態文化擁有良好社會基礎。但要真正實現生態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全社會普遍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氛圍,仍然任重道遠。

  總體而言,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針對領導干部、企業人員、學校師生等的不同特點及角色地位,開展豐富多彩的動員、教育、宣傳、創建活動,構建生態文化的培育普及體系,著力提高全社會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度、接受度和踐行度。具體來說,要從嚴要求領導干部,促使他們學深悟透生態文化,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做人民群眾在認識和踐行生態文化上的貼心人和促進者﹔通過企業環保服務月和志願者農村環保科普行等活動,加強企業人員、農村人口生態文化的培育普及﹔通過各類媒體的宣傳報道,各種文學藝術載體中生態文化元素的傳揚,廣泛傳播生態文化﹔通過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家庭等的大力創建,促使生態文化落地生根﹔建立激勵機制,樹立生態文化踐行標杆和生態文明共建共享典范,帶動全社會生態創新智慧的競相迸發。由此使生態文化在社會各界植根,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以上主要述及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的建設內容,均需要生態文明制度做保証,因此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不能缺少生態文明制度的創新,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業已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各地隨之相繼制定了實施方案,這些方案的嚴格落實將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合肥工業大學教授 黃志斌)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