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深化改革:“改”與“不改”的辯証統一

宋月紅

2017年08月09日15:19    來源:紅旗文稿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改革容錯糾錯機制,形成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鮮明導向”。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改”與“不改”的辯証統一關系,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要牢牢把握住的基准線和方向標。“改”與“不改”的辯証統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一、統一於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這就是社會主義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形成並不斷發展壯大,並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實踐証明,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不論怎麼改革開放,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改革開放偏離或改變這一方向,就會南轅北轍,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開放是動力和手段,更是必由之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前提和基礎。

毋庸諱言,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問題上長期存在兩種“自由化”的謬誤:一是將“全面”的具體內涵抽象而泛化,認為所謂“全面”就是什麼都可以“改”或應該“改”﹔二是將“深化”引向“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認為是不改革。這些錯誤認識完全背離了我們黨對改革的指導與設計,侵蝕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和西方憲政民主等錯誤思潮在改革開放問題上的集中投射。其目的可以歸結為一條,就是改變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對此,必須高度警惕,始終保持在改革開放上的政治堅定性。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須明確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搞不清楚這個問題,或在這個問題上存在搖擺或模糊認識,就有迷失方向、陷入歧途的危險。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他還從歷史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意義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近30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針對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割裂、對立起來而相互否定的錯誤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一重要論述科學闡釋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証統一關系,科學揭示了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奠定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改革開放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否定了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就會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當然也就不可能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終准確、完整地把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回答“往什麼方向走”這一帶根本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裡面有一個前一句和后一句的關系問題”。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他強調,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隻講第二句,不講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根本前提。

社會主義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改的,我們要改的只是不適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各種體制機制,目的在於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應該改、又能夠改的要堅決改,不應改的要堅決守住。改是為了堅持和完善不應改、不能改的部分,怎麼改、改什麼,都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一政治原則和底線﹔不改是為了正確的改,而改的是否正確,則以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方向為根本標准。

二、統一於堅持和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在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在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確立的,並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准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並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經濟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和執政的一個根本點,改革開放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歷史發展表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后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實行什麼樣的改革開放和怎樣進行改革開放。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說:“這四項基本原則並不是新的東西,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沒有四項基本原則,同樣沒有后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黨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判斷,從而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關鍵是我們把黨的基本路線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從當代中國的實際出發,以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指導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三者相互貫通、相互依存,須臾不可分離和偏廢,形成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歷史方位和立體坐標體系。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既不偏離“一個中心”,也不偏廢“兩個基本點”。2016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進一步指出,要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根本遵循,認真領會和正確把握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多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來認識和把握黨的基本路線,深刻領會為什麼基本路線要長期堅持。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國家生命線和人民幸福線,是由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和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有人認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已極大提高,並即將於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生產已不再落后,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也人認為,既然是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且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定的矛盾,再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不合時宜。這些認識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懷疑和動搖,是錯誤和有害的。

堅持和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當前必須仍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決定了經濟建設仍然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在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堅持和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証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同時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矛盾愈加錯綜復雜。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要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開放歷史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而且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在改革開放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但是,改革開放又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這些集中概括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也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改”以“不應改”“不能改”為指向和保証,“不改”又是在堅持中鞏固和發展的。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也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不能把不能改的、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說成是不改革。五年來,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有領導有步驟推進改革,不求轟動效應,不做表面文章,保持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怎麼改、怎麼完善,要有主張、有定力。不斷推進改革,不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不能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如果不顧國情照抄照搬別人的制度模式,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而且還會因水土不服造成嚴重后果。在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上,不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戰略思想,以全面改革、加快改革和深化改革為主基調,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同時充滿了“改”與“不改”的辯証統一。因此,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政治的堅定性、方向的根本性和基本路線的不可動搖性,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特點,惟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才能准確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宋月紅)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