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棟
2017年08月17日13:54 來源:前線網——《前線》
[摘要] 我們黨是一個具有敏銳世界眼光和寬廣政治胸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准確把握世界大勢、積極順應世界大勢,是我們黨處理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決策的指導原則。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大局中來思考,以理論和實踐的新創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開拓、新發展。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大勢﹔國際形勢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7)06-0048-05
欲應天下之務必先審天下之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當今世界深刻復雜變化、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和互動空前緊密的情況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把握世界大勢,順應世界大勢。這一重要指示,突出強調了新形勢下全面審視和准確把握世界大勢的極端重要性。我們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大局中來思考,以理論和實踐的新創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開拓、新發展。
積極順應世界大勢是我們黨的歷史經驗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歷史上,不看世界發展大勢,故步自封、作繭自縛,導致國家和民族衰亡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能夠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在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重大關頭,始終能夠准確把握世界大勢,作出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進步潮流的正確決策和部署,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心目中,總是時代進步的象征、民族興盛的希望。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政黨。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曾經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卻在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極大地改變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進程。它喚醒了西方的無產階級,也喚醒了東方的被壓迫民族,歐亞革命浪潮高漲。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示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危機中,敏銳地感受到世界歷史潮流的深刻變化,並且很快在實踐中得出向俄國革命學習、“走俄國人的路”的結論。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努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最先進的思想同工人階級這個中國最先進階級的斗爭實踐結合起來,代表著中國和世界進步時代潮流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發展,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自覺地從世界大勢入手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把握“戰爭與革命”這一時代主題,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格局存在著革命和反革命兩大勢力,世界上被壓迫的民族和階級除了站在革命陣營的旗幟下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之外沒有其他出路。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前途命運存在著必然聯系。在后來的《新民主主義論》中,他又系統闡述了“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命題,這一論斷對客觀分析整個革命形勢、指引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后,正是基於這一論斷,以及對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矛盾的深刻分析,毛澤東同志認為“建立一個包括英美在內的國際抗日統一戰線”是有可能的,進而提出了持久戰思想,領導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伊始,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已轉化為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全面對抗。毛澤東同志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敵友關系,作出了“一邊倒”的唯一正確的戰略抉擇,從而不僅奪取了抗美援朝斗爭的勝利,而且順利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內經濟,為我國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后來,蘇聯大國沙文主義逐漸惡性膨脹,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我們以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依托,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隨后又開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使我國擺脫了美蘇雙向戰略鉗制的被動局面。
20世紀70年代末,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敏銳地觀察到國際形勢緩和的趨勢,認為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在較長時期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可能的,進而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重要判斷,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奠定了重要基礎。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他堅定不移地主張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他還通過對世界各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長期關注和觀察,認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為黨和國家確立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奠定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面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嚴重挫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吸取蘇共解體的教訓,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要經得起長期執政的考驗,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並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進入21世紀,傳統發展模式造成的弊端逐漸顯現,國際社會對新的發展模式的探討蓬勃興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總結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形成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深刻認識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胸懷全局、運籌帷幄。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建設“一帶一路”是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格局正處在一個加快演變的歷史性進程之中,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零和,樹立建設伙伴關系新思路。以合作共贏作為核心理念處理國與國關系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可以深切地體會到,我們黨是一個具有敏銳世界眼光和寬廣政治胸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准確把握世界大勢、積極順應世界大勢,是我們黨處理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決策的指導原則。
在正確認識當今世界深刻變化中把握大勢
識天宜聽風,臨流須觀瀾。當今世界正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戰略格局、全球治理體系、全球地緣政治棋局、綜合國力競爭發生重大變化。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一些格局性、趨勢性變化更加明顯。
一是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轉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不振,房地產、金融等支柱產業在危機中受到重創。有的國家政府負債過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經濟復蘇緩慢。而另一方面,雖然受到西方國家經濟低迷拖累和自身調控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現增幅回落趨勢,但相較於發達國家,依然保持增長勢頭,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斷加大。目前,西方國家的總體實力依然佔優,但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經歷金融危機的洗禮,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隻有少數發達大國說了算的全球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失,形成一個更有利於兼顧公平和效率、反映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全球治理體系,已成為各方共識。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結構調整已經實施或正在推進,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話語權有所增強。
二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孕育新突破。國際金融危機加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國均認識到,科技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掌握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並走向繁榮。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推出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國際產業和技術競爭將日趨激烈。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數字技術和制造業的結合,推進“再工業化”,力圖搶佔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發展中國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謀求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球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時代,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信息、生物、新能源、納米等前沿技術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以智能、綠色和共享為特征的新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科技創新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競爭格局和國民財富的獲取方式。
三是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選擇。冷戰結束后,一些西方國家力圖將他們所謂的“民主”“自由市場”理論推廣到全世界,以建立起由他們主宰的世界資本主義附庸體系。這些年,也的確有不少國家盲目地或者在西方壓力下照搬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但結局不論是強調要吸取新自由主義沉痛教訓的拉美國家,還是那些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度,無不是從希望到失望甚至絕望。“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隻能從本國實際出發進行探索,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從來都不會取得成功。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強烈沖擊,弊端充分顯露,優越性受到廣泛質疑。而選擇自己道路穩步前行的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極大動搖了西方征服世界、統治世界的“道義准則”。 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重視探索符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四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追求。作為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重要尺度,社會公正始終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相隨。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社會公正總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使人們既增長了見識,也擴大了視野,了解到更多不公平的真相,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加強烈。眾所周知,“阿拉伯之春” 的爆發有其外部原因,但更主要是內部出了問題,是這些國家長期以來實行極權政治體制,權力私有化、腐敗盛行、貧富差距懸殊,導致矛盾集聚的必然結果。被喻為“美國之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憤怒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大銀行、金融機構因貪婪暴利所造成的社會不公。不論是激起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動蕩和巨變的“阿拉伯之春”,還是其后蔓延整個西方世界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背后體現的都是民眾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訴求,正如抗議者的口號“我們代表社會的99%,我們不再忍受那1%的貪婪與腐敗”。
五是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整體復蘇艱難曲折,國際金融領域仍然存在較多風險,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各國加快發展模式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壓力普遍增強。大國關系保持了冷戰結束以來既相互合作借重,又相互牽制競爭的基本框架,但圍繞國際秩序、綜合國力、地緣政治、國際市場、科學技術等的全方位競爭更趨激烈。發達國家在整體實力上佔有領先優勢,仍將力圖主導國際經濟政治體系的運行和規則制定,國際戰略失衡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局部動蕩和熱點問題復雜難解,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發展
時移勢變,因勢定策。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我們要從世界大勢中贏得更多的機遇,獲得更廣的空間,取得更大的優勢,就必須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用好發展機遇,創造發展條件,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主動權,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一是必須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使我國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長期快速穩定發展。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力量。可以說,中國在發展、中國在大發展、中國還將持續大發展這一條,本身就是構成和影響世界大勢中的一個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繼續獲得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根本基礎。因此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二是必須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當今時代,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系空前緊密。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有著十分特殊的國情,又是在極為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推進我們的事業,必須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在吃透國情上下功夫,清醒認識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也要在觀察世界上下功夫,准確判斷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總體走向,從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世界潮流的發展方略﹔既要充分利用當今世界總體和平的環境加快國內發展,充分利用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推動民族振興,也要把有利的國內條件轉化為有利的國際條件,努力以中國的發展促進世界的發展,以中國的穩定促進世界的穩定,不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是必須加大創新驅動發展力度。當前,我國既面臨著世界各國搶佔未來新的經濟科技制高點、掌握發展和轉型主導權的激烈競爭,也面臨著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初級產品國際競爭力逐步弱化的很大壓力。這既對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必須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更加主動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會生產力開辟新的空間。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全面加強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國際科技合作,立足國際科技資源加快流動和重組的實際,在與各國共享創新機遇中推進自主創新。
四是必須努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順順當當就能實現的,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后盾。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可能實現。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為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我們要抓住有利條件,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努力推動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同步發展。要通過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充裕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通過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加堅強的安全保障和戰略支撐。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CKS03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6.
[2]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5-09-29.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徐志棟,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前線》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