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前線》>>每期精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根基

任 潔

2017年08月18日08:20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根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作為實現途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居於至關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定地認為,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這就是我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而我們為什麼對中國道路充滿自信,中國道路何以自信是我們需要深入闡釋的前提性問題。隻有這樣,我們的道路自信才能擺脫“自我感覺良好”的自負心理體驗,升華為具有深厚根基的理性認知。

歷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決定道路自信

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形成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而不是主觀臆斷和照抄照搬的產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后,中國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道路選擇問題。那麼,當時的中國為什麼必須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而不選擇走君主立憲制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這是由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歐洲訪問時,也曾指出:“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

十月革命的爆發為中國革命的暗夜照進了亮光。中國的先進分子經由十月革命獲得了觀察和認識世界和革命的工具——馬克思列寧主義。1949年,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在當時,中國國情與俄國相近,俄國這種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能夠通過工農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這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極強的示范性。十月革命的勝利在方向上、方法上、精神上都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厚影響,“催速了中國革命的實現”,促使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徹底結束了近代以來的戰亂、分裂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經歷的曲折、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以及工業、農業、國防、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了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和工作中心的轉移,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並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后,經過幾十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最終形成一條符合中國獨特文化傳統、獨特歷史命運、獨特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對於這條道路,我們充滿信心,堅信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因為這條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艱苦探索的必然結果,是歷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道路自信

中國道路源自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2000多年前諸子百家的許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社會、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國悠久綿長的文化傳統對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走出來的。這條道路的選擇既是政治選擇,同時也是文化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固然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但文化因素也是影響中國道路選擇的重要變量。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能在眾多主義、思潮中勝出,中國人民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除了歷史條件、階級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之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相契也是重要的文化原因。比如,儒家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未來社會構想方面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相契合之處。儒家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合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求“和睦相處”,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崇尚“合群濟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主張實現“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也揭示了自然界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內在規律,指出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奴役自然,不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實現的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儒家典籍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模式,馬克思提出作為“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人們獲得徹底解放和真正自由的社會。

可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具有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國傳統文化中進步性文化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是中國人民最終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是涵養中國道路自信的深厚土壤。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們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支撐和文化根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的深厚涵養,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使中國道路自信獲得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肯定、認同和自信是要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就中國當前出現的各種文化症候來看,一些人掀起此起彼伏的“國學熱”“孔子熱”,主張尊孔讀經,甚至鼓吹要“儒化中國”“儒化共產黨”,這些主張和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文化復興和尊孔讀經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混淆了如何繼承傳統文化與堅持以什麼思想理論作為指導、堅持走什麼道路的問題。

發展成就彰顯道路自信

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從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從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的中國道路,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讓中國人民充滿自信的道路。我們的道路自信不僅源於歷史、源於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道路自信建立在偉大成就的基礎之上。中國道路的確立解決了中國近代以來面臨的挨打、挨餓、挨罵的問題,真正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堅持中國道路取得的偉大成就為中國道路的自信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中國近幾十年最受世人關注的首先是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從中國經濟發展史來看,建國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了驚人的“躍遷”。從1978年到201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增長到39.8萬億元,在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由1.8%上升到9.5%,由名列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我國的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增長到29728億美元,出口份額佔全球的9.6%,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達50%,國家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2.5萬億美元,佔世界外匯儲備的1/3,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迸發的經濟活力直接拉動了世界經濟發展。從人類經濟發展史來看,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堪稱“奇跡”。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持續性經濟增長,其增長速度事實上超過了“亞洲四小龍”的紀錄,超過了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超過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后的快速崛起過程,更超過了19世紀德國的興起,以及早期的其他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的現代化速度。不僅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史無前例,其現代化的規模和范圍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我國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919元﹔人口平均壽命由68歲增加到73歲,文盲率由34%下降到4.08%,基本解決了2.5億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更重要的是,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和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已經對現行世界經濟發展和秩序產生了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旗幟鮮明地反對保護主義與美國奉行的“美國優先”,這與貿易保護主義、新經濟民族主義等反全球化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國際媒體認為,中國已經不再僅僅是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改革者,而已經開始作為領導者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

政治上,中國積極推動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在國際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是促進國際和地區安全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300多個國際公約,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是繳納和攤款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為應對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積極參與、努力推動全球和地區安全合作機制建設﹔中國積極加入各種制約國際社會成員行為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中國仍然會繼續融入其中,成為維護現存國際體系正面的、重要的力量。當然,中國還是現存國際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秩序的批評者。中國作為備受矚目的發展中大國,在融入這個國際體系之后,不會僅僅做好融入者的角色,而是將逐漸承擔起一個建設者、改革者和領導者的角色。通過致力於對國際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制度的改革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文化上,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在逐步提升。世界許多國家興起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許多中國文化元素被世界市場挖掘和認可,更有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國文化節等促進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傳播平台。中國文化在經歷一百多年的沉默之后,又一次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熠熠閃光。

對於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應當歸功於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因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才創造了中國發展的“奇跡”。可以說,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成績和進步是中國堅定道路自信的底氣和根基。

國際貢獻拓展道路自信

60多年前,梁漱溟曾向國人發問:“中國以什麼貢獻給世界?”60多年后,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逐步提高的中國能為世界貢獻什麼是今人必須回答的時代問題。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來的中國道路是中國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中國道路是一條對內求發展、對外促和平的道路。這條道路向世界貢獻了發展紅利、發展經驗、發展機遇和發展理念。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對世界而言就是巨大的發展紅利。這種紅利體現為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迸發的經濟活力直接拉動了世界經濟發展﹔中國的發展讓13多億人直接受益,為減少世界貧困人口作出了貢獻﹔中國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身份履行國際義務。

中國道路自然有許多經驗可以總結,比如,共生互補的政府與市場關系,高能高效的民主集中制等。豐富的中國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千萬條經驗最后歸結為一條:“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也是中國經驗最具普遍性、可以與世界共享的基本經驗。

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國際上宣稱:中國將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順風車”,實現共同發展,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中國古人講:“聽其言而觀其行。”中國不僅是這麼說的,而且也是這麼做的,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為世界各國提供發展機遇。中國產品行銷世界各地,中國市場開放廣闊,中國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截至2017年5月13日已有77個成員國,“一帶一路”倡議為實現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的互聯互通、互利共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它涉及的眾多經濟體對區域經濟、全球經濟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

五大發展理念蘊含的發展格局、發展路徑以及適時調整發展理念的思路本身能為世界共享。從構建國際新秩序和全球治理的角度講,中國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建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為核心特征的大國關系﹔對周邊國家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踐行“親、誠、惠、容”理念﹔首創共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全球治理新理念,能為世界共享,並有助於推進反恐、互聯網、維和等領域的新進展。

世界比較提升道路自信

自信的本義是“信自”,即相信自己。中國人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從根本上來講源於本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成就。但從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道路進行比較的角度上來講,來自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的積極正面評價無疑也是提升道路自信的重要因素。

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不同,中國道路沒有沿襲剝削、掠奪、侵略、擴張的發展模式,而是主要依靠對內科學發展,對外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現代化。中國道路是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新路,這條新路以“共有”“共享”“共贏”理念代替了“獨佔”“獨有”“獨霸”思維,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一條不以擴張主義為出發點,也不以霸權主義為必然歸宿的人類文明新路。目前,中國發展的強勁勢頭與西方發達國家深陷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低迷局面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道路以自己的發展實踐証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與西亞、中東、北非的發展道路不同,中國反對他國強行向中國輸出帶有政治意圖的“普世價值”,反對走西方的所謂“民主化”道路,堅持獨立自主,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這與受“西方中心論”操控、依附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國家和地區大不相同,這些國家在普世價值強勢輸出的高壓下,政權更迭,戰亂不止,難民如潮,經濟不可持續,社會動蕩不安,正如馬克思所說:這些被殖民的國家“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這就使他們所遭受的災難具有一種特殊的悲慘色彩”。

中國道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依附性現代化發展道路從根本上不同。中國道路所取得的發展成就與其他道路的發展現狀形成鮮明對比,有比較就會有優劣,中國道路與其他發展道路的比較優勢提升了中國人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道路”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由於國家利益的博弈、價值觀念的差異和“國強必霸”邏輯的影響,關於中國道路大致存在“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崩潰論”“中國機遇論”等幾種影響比較大的國際輿論。可以說,關於中國道路的評價,積極肯定和負面否定、無意誤讀和有意歪曲一直都在場。

一方面,負面否定通過中國道路的發展成就可以得到証偽,一些歪曲誤讀可以通過客觀公正的闡釋和有效溝通得以化解。

另一方面,國際輿論中對中國道路的積極肯定評價無疑會提升中國的道路自信。如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馬丁·雅克曾指出:中國道路實現了“兩方面的結合,一方面是向西方和東亞模式學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成長的本土資源’(native source of growth),像政策制定,中國是在學習,卻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施行”。在他看來,趨同與差異構成考察現代性的兩個基本維度,而中國道路作為現代性的一種,無疑是在趨同與差異的張力中探尋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道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內在統一。非洲一些國家從中國道路中看到了希望,希望通過借鑒中國經驗尋求到實現本國發展的現代化新路。尼日利亞著名學者費米·阿科莫萊夫撰文指出: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和大部分非洲地區處於同樣的經濟落后局面,正因為如此,中國今天的經濟騰飛為非洲人民提供了特殊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的另一個經驗是,要想發展本國經濟,隻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決心,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是靠外國人發展起來的。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才能續寫華麗篇章。歷史和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3隻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夠保証人民群眾得到最多實惠,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N].人民日報,2014-04-02.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3]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朱雲漢.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任潔,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