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華文化強大根系的深層機理

鄭承軍

2017年08月22日10:03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中華文化強大根系的深層機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間存在著血脈相連、渾然天成、創新發展的內在同一性,達成了古今時空中相對穩定的文化結構。隻有找到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契合點,才有可能古為今用,繼承並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建立強大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的超穩定結構性是文化強大根系的基礎

  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由於土地的相對固定以及農時所具有的規律性,如無外力因素,社會人口的流動性相對較小,“安土重遷”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國歷史上追求穩定、和諧的社會政治結構,其所衍生出的文化當然也具有與其相符合的結構性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人的自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方面的關系上,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總是圍繞著這三對關系的處理。

  人的自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人在被納入社會關系網絡前,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通過探察事物獲得新知,而除了才學外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提升,使心意真誠、心思端正。《中庸》中講:“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達到自身的和諧狀態是修身的重要環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不僅體現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責任感,也凸顯出對於自身的道德約束。

  人與社會。修身之后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層面,儒家的修齊治平觀念是中國古人社會屬性的體現。人的身上疊加著多重社會關系,既是家庭成員,又是國家的治理者和建設者。《大學》 講:“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這是因為在君主世襲的家天下裡,家與國具有同構性。雖然在各級社會單位中,家庭是最小的單位之一,但孝悌至關重要。家長好比國家的君王,兄長好比工作中的官長,子女好比統治的子民,如果自己的家中不能做到父慈子孝、夫妻和順、兄友弟恭,那就很難說在大的治國上能提出什麼良策了。

  人與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體現為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與遵循。《千字文》和《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在教授孩童社會、歷史知識之前,這兩部作品不約而同地先進行了自然知識的教授。《千字文》從天文、時令、氣候、地理、動植物等方面概括而精要地介紹了中國的自然狀況,《三字經》中也有對四時、方位、五行、干支、山河的表述。道家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表現出天人合一的超脫與釋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還體現在書畫藝術方面,山水是寫意畫的重要題材,畫家用濃墨淡彩表現層巒疊嶂、長河落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展現天人合一的淡泊境界。

  綜上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人的自處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抑或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都體現出和諧、穩定的結構特點,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安身、安神和安心成為中國人恆久追求的價值目標。這種文化的超穩定結構性成為文化強大根系的定盤星、精髓和基調。

  中華文化的實踐性是文化強大根系的動力

  文化屬於社會意識范疇,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這些知識、技能、品質、情懷都成為特定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人在對其生活的自然界與人類活動的觀察中形成了獨特的認識,中華文化也從中發源,構成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注入中國人的血脈。

  漢字——中國人進行交流、教育、傳播的最基本媒介——是一種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的書寫符號記錄語素。“象形”是漢語中最基本的造字法之一,它來源於人們對世界最直接的觀察。當然人們不滿足隻用符號指稱有形的基本事物,更重要的是能動地創造歷史。

  人們通過對自然的觀察不斷地去加深認識、摸索規律,研究天文、形成歷法,結合自然、地理推導農時,用系統的知識指導生產活動,並把它們作為實踐經驗流傳、繼承,實現《周易》所說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華民族在推進歷史發展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傳統。中華文化強調動態和發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隻有流動,才能保持活力。在鮮活的生活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成為中華文化強大根系的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強大根系的生命力

  今天我們探討中國文化的傳承創新,實際上就是試圖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同一性,尋找文化傳承的核心所在。文化的意義在於它能夠融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具有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獨特性。與此同時,文化的發展是對傳統有意識的繼承和創新,是一個能動的過程。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具有共通性。在人的自處方面,傳統文化強調由自然出發觀照內在進而實現超越,達到一種超脫煩惱、追求個體生命自覺的精神境界﹔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的社會屬性,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特別注重人的社會參與,將人格養成與治理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

  當前,我們積極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層面所倡導的價值取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具有高度的內在同一性。不僅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強調了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重要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富有生機的文化必定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國文化歷來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在不斷的文化交流中,吸收著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其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而當前把握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找到歷史綿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之間的共通點,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間共同的價值取向。中華文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批判地吸收有益因素為我所用,保持文化定力,守住文化核心和主干,同時促進枝葉繁茂生長,生生不息。創新,使中華文化能夠推陳出新、吐故納新、強身健體,使文化強大根系能夠永葆青春和生命力。

  (作者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科研處處長,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青年學者李秋實對本文有重要貢獻)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課題(項目編號:12JDSZ100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於浩、文中芝:《中國闊步邁進“文化時代”》,《中國人大》, 2012年11月25日。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