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傳學
2017年09月27日07: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作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這一重要論述源於對中國共產黨成立96年、新中國成立68年、改革開放39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我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總結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可以看出科學判斷形勢對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性,有利於我們把思想進一步統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
科學判斷形勢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
科學判斷形勢是我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也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的寶貴經驗。
我國革命成功的重要經驗。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上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黨內少數領導人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堅持“城市中心論”,幾乎使中國革命陷入絕境。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敵強我弱的現實,科學判斷形勢,創造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科學分析我國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本主義的二重性,把握住國際國內的有利條件,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和平贖買的理論,成功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功的基本保証。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還知之甚少。當時,毛澤東同志敏銳地覺察到蘇聯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以蘇為鑒”的主張,逐步確立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依據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提出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我國改革開放成功推進的重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對世界大勢的把握上,鄧小平同志以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邃的戰略洞察力,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新判斷,為我國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對國情理解上,我們黨提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論斷,確立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此基礎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黨形成了科學判斷形勢的一整套思維方式和有效方法
科學分析判斷形勢,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科學思維方式和有效方法,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培養戰略思維。隻有具備戰略思維,才能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鄧小平同志多次提到:“毛主席曾經指出,我們黨歷來是重視戰略的,部隊的戰士、伙夫都重視戰略,隻要把戰略形勢講清楚,問題就好辦了。”這也說明,戰略思維隻有為廣大干部、群眾所接受,才具有強大生命力。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把國際道義與人民利益高度統一起來,給人民講清“唇亡齒寒”的道理,激發億萬民眾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強烈斗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出了軍威、國威,維護了國家安全,彰顯了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戰略思維能力。
增強辯証思維。隻有具備辯証思維,才能科學分析矛盾、善於解決矛盾,抓住事物關鍵、找准工作重點,深入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增強辯証思維,首先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分析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又要看到困難和挑戰,還要預測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矛盾。抗日戰爭初期,針對“速勝論”“亡國論”等錯誤論調,毛澤東同志詳盡分析敵我雙方強弱對比及其轉化,得出持久戰的科學論斷,為全國軍民提供正確指導思想。增強辯証思想,還要善於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七七事變”后,毛澤東同志認為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國內階級斗爭上升為主要矛盾,創造性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主張。
注重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與基礎,也是科學判斷形勢的手段和保障。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調查研究就是向群眾請教、了解客觀實際的過程,也是破除迷信和教條主義束縛的關鍵。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為什麼選擇在井岡山開辟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同志是這樣回答的:“整個的羅霄山脈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最利於我們的軍事割據。”同樣,鄧小平同志提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思想,與他對一些國家的實地考察分不開。
樹立世界眼光。世界眼光是一種看問題、做事情、想辦法的廣闊胸懷、視野和境界,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其中,第十個關系就是“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后來,他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不斷打開我國外交局面,贏得世界人民廣泛尊重。鄧小平同志確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充分體現他深邃的歷史思維和寬廣的世界眼光。他認為,“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增強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醒世警言。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正是因為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擔當,才能不斷引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發出“決不當李自成”的警告,提出堅持“兩個務必”、警惕“糖衣炮彈”襲擊。對外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活力,但也給黨風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鄧小平同志還強調“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所有這些,都充分彰顯共產黨人強烈的憂患意識。
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上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同志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准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提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
提出“三個牢牢把握”新要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三個牢牢把握”是習近平同志在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基礎上提出的新要求,其要義是深入分析和准確判斷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描繪藍圖與發展願景提供依據。我們深入學習貫徹“三個牢牢把握”新要求,就要辯証地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變”與“變”的有機統一,以“不變”來增強發展的戰略定力,以“變”來觀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形成“四個偉大”新概括。習近平同志強調,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這就把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同偉大夢想聯為一體,形成了“四個偉大”的理論新概括。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我們黨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前提、基礎和保障。離開建設偉大工程,就不可能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壓倒性態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証。
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人類社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同時,人類也正處於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發展鴻溝日益凸顯,局部沖突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正是基於對世情的科學判斷,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的認同度不斷上升,已寫入聯合國決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正在成為推動人類和平發展的價值共識。
(作者為新華日報社總編輯、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7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