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十九大報告詮釋全球治理之中國方案

——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與作用

陳鳳英

2017年12月14日09:1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開始由量增到質變,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將由硬實力向軟實力轉變,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同時,中國將進一步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力所能及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與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繁榮和美好未來。

作為全球最大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並向全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將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同時,十九大修改后的《黨章》將堅持正確義利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納入其中,希望以自身成功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發展中國家拓展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和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大勢所趨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中明確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毫無疑問,自華爾街金融風暴以來,國際經濟金融格局已經發生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全球經濟治理與國際秩序正處於大調整與大變革的新階段。

事實上,國際經濟格局加速變遷源自本世紀的前十年。一方面,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整體性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華爾街金融風暴爆發,導致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大衰退”,而后復蘇普遍乏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到2016年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3%降到2016年的24.7%,主要發達國家/地區(美、歐、英、日)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由70%降至49.8%。關鍵是在全球化大環境下,經濟因素日益滲透於國際事務,經濟關系成為國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經濟治理上升到全球治理的核心位置。然而,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的全球治理體系已難以適應變化中的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力量格局變遷,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治理的訴求上升,國際社會呼吁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不絕於耳。

早在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強調,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應該說,金融危機給中國全面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變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間,中國開始更加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積極提出主張、倡議和行動方案,開始由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合作者,轉變為主動的設計者、推動者和引領者,由此提升自身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積極參與者和建設者,貢獻之大有目共睹。

實際上,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騰飛,是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重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大國崛起的奇跡。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的排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第十一位,到2005年超過法國,居第五位﹔2006年超過英國,居第四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第三位﹔2009年超過日本,居第二位。2010年,中國制造業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改寫了持續百年美國第一的歷史﹔2014年,中國貨物貿易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2006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持續11年居世界第一。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在國際舞台上顯著提升,而國內市場容量巨大,資金實力雄厚,在新一輪全面對外開放中,既可憑借廣闊的國內市場吸收國際市場商品,也可為全球提供重要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有能力滿足其外部市場與資金需求。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據IMF統計和預計,金融危機以來(2008—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達到48%(按美元匯率計算),或26.3%(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即PPP),超過美國的22.5%和10.1%,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2017—2020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速雖將放緩,但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將分別達到28%(按美元匯率計算)和27%(按購買力計算),超過美國的16%和12%。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撰文指出,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據IMF統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18.229萬億美元,美國則為17.427萬億美元,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時,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利益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一個新的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在形成,這是新經濟現實的結果。我們不能改變這些經濟現實。的確,構建一個穩定的、運行良好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中美兩國都有巨大好處,也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

后危機時期,是中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積極參與和謀劃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這也是中國的大國責任和國際義務。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能力,以中國智慧拿出中國方案,引領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有利於提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話語權的方向發展,由此構建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的全球治理體系。

在11月11日結束的APEC峴港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世界正處在快速變化的歷史進程之中,世界經濟正在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我們要洞察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找准方位,把握規律,果敢應對。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所指出的,當前的國際形勢的基本特征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鑒於此,在文化領域,各國需要同心協力,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政治領域,各國需要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在國際關系方面,各國應該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在經濟領域,國際社會需要同舟共濟,建構開放的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正如習主席所言,在深刻轉變的世界,察者為智,馭者為贏。

中國方案對全球治理變革貢獻巨大

十九大報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途徑,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理論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際社會必須堅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伙伴關系,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必須一律平等,積極支持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同時,在周邊關系中,中國一直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理念,在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中,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的合作理念,在國際事務中,需要摒棄結盟對抗的舊思維,超越零和博弈的老套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上述國際關系理念充分反映出新時代國際關系發展的新趨勢,不僅是中國外交的新思想,更是中國外交的行動指南,將對國際關系產生劃時代影響。

政策上,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事實上,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新時代中國引領經濟全球化、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主要渠道,更是中國經濟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推手。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能夠取得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能夠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夠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能夠從邊緣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能夠不斷為人類文明與繁榮做出巨大貢獻。這一切的取得離不開過去近40年中國持之以恆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正如《黨章》所強調的,堅持改革開放,才是強國之路,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綜合分析,中國近40年的對外開放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2000年,為對外開放的1.0初級版﹔2001年至今,以中國入世為標志,對外開放進入2.0升級版﹔十九大后,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起點,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對外開放也迎來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3.0全面升級版。

實踐中,中國開始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如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明顯提高,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諸多公共產品,為維護人類和平發展做出新的重大貢獻。

經濟發展中,中國經濟對外開放進入前所未有的新階段,標志主要有:一是將對外開放置於基本國策。試想,世界上有哪個政黨將對外開放政策列入自己的《黨章》,並將其置於基本國策之高度。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外開放議題上決心之大前所未有,對外開放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對外開放范圍之廣前所未有。二是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今天,有哪個發展中國家對外承諾,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這樣透明的開放政策。隻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基於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黨章》中明確規定,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三是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事實上,中國一直在努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自2015年以來已經先后建立了上海、天津、廣州等11個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自貿區,主要立足於服務業等對外開放。尤其是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上海已率先提出建立自貿港的構想,重點放到先行先試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包括資本項目的開放。加之,之前提出的建立粵港澳灣區經濟等,中國對外開放確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時,中國將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四是對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在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提出,凡是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是真正落實給予中外資企業平等對待的國民待遇。當然,在關系到國家安全的特殊領域,還是應該實施內外資有別的政策。也就是說,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的負面清單會不同,但所有清單外的領域內外資企業都能一視同仁地進入。

國際上,十九大報告給國際社會發出積極信號,堅持建設開放型經濟,努力實現互利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在11月結束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與會領導人和企業家們高度稱贊中共十九大。這從APEC領導人《宣言》把中國發展多個理念納入其中可見一斑。如《宣言》承諾,共同致力於構建和平、穩定、活力、聯動和繁榮的亞太命運共同體、致力於全面系統推進並最終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深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等。尤其是《宣言》將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倡的“五通”理念納入其中,重申“致力於在2025年前實現亞太無縫、全方位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的目標,歡迎各成員努力開展合作,促進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事實上,在2017年9月11日,第71屆聯合國大會已經通過決議,將中國的共商、共建、共享倡議納入全球經濟治理理念,要求“各方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加強聯合國作用”,同時重申,“本著合作共贏精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前,聯合國已一致通過第2344號決議,呼吁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並首次載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各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中國理念正越來越多地被寫入聯合國決議,顯示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正變成全球治理新理念。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開始由量增到質變,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將由硬實力向軟實力轉變,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同時,中國將進一步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力所能及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與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繁榮和美好未來。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當代世界》2017年第12期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