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銀興
2018年01月15日16:06 來源:紅旗文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指引中國走向富強的理論之魂。
以新時代重大發展問題為導向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創新,最重要的是抓住我們所處發展階段的重大發展問題,積極作出科學回應。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分階段的。現在已經告別低收入發展階段、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這個階段,面臨著一系列與低收入階段不同的新的重大發展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傳統發展動力衰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極限,相應的長期保持的高速增長速度不可持續。二是世界上一些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沒有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生態環境破壞等嚴重問題,發展陷入停滯。我國面臨著避免重蹈他人覆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三是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是人民群眾的需要由數量需要轉向質量需要,相應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明顯滯后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些重大發展問題和呈現出的經濟新常態,呼喚經濟發展理論創新。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從戰略機遇期視角觀察並科學判斷新常態,意味著不能隻把新常態理解為經濟增速放緩,還必須掌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抓住和用好發展的新機遇。應當認識到,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變化過程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也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而新常態不只是速度變化,還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結構優化,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二是動力轉換,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可見,習近平同志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論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的特征、機遇和任務。
基於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以及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判斷,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引。創新著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著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著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著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著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也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
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為誰發展,是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以人民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其內涵是:發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共享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也是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出現了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和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在發展新階段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在發展中共享、在共享中發展,努力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按照共享發展理念,經濟發展不是為少數人、一部分人服務,經濟發展理論也不能為少數人、一部分人服務,而是要為全體人民謀利益。在共享發展中,人民群眾共同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獲得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共享發展理念的現實體現就是脫貧攻堅。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准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至今已有6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平均每年有1300多萬人脫貧,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現代化方案對共同富裕實現進程也有明確的安排,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會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而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顯然,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就是共同富裕逐步實現的過程。
在創新和開放中尋求發展新動力
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功能是尋求發展的動力。在生產關系層面,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尋求發展動力。在生產力層面,則是在供給和需求兩側尋求發展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市場化改革,市場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消費、投資和出口成為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進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的問題突顯,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對有效供給不足和無效供給嚴重過剩的結構性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
經過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供給側的物質資源和勞動力的供給的推動力出現衰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供給側要素還包括技術、結構、效率等。科技創新、結構調整、效率提高等都還有巨大潛力,而且是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新發展理念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供給側的其他動力如結構調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都可以依靠創新得到充分激發。
創新的動力作用不僅僅是指替代物質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指來自世界前沿科技的創新驅動。當今世界,技術進步更多來源於科學的新發現。習近平同志說,什麼是核心技術?一是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二是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三是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現在所關注的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是以智能化、信息化為核心,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代表,所有這些產業革命都是直接以科技革命為基礎。因此,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尤其要重視基礎研究,引導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解決好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建立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機制,著力發展基於科學的新型產業。這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開放帶來進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開放發展也是中國發展的動力。過去在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開放仍然獲得了經濟全球化的紅利。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開放發展仍然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第一,與某些發達國家推行反全球化政策相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扛起了繼續推動全球化的大旗,秉持建立全球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第二,與過去重在引進不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利用自由貿易區等開放載體,正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尤其是服從於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進國外要素的著力點將轉向創新要素,進行開放式創新。第三,與過去以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被嵌入全球化不同,參與全球化分工將以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尤其重視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提升,努力獲得在價值鏈中的主導地位。中國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走出去,就是要以價值鏈走出去,建立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為目標,從而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的價值鏈,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樣,開放對新時代的發展具有更為強大的動力作用。
遵循客觀規律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一闡述,是對經濟發展規律性認識的理論升華,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的科學把握,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路徑的高度概括。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兩大發展問題日益凸顯:一是發展不平衡,二是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新發展理念指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徑。
根據木桶原理,無論全面小康還是現代化其進程都是由短板決定的。協調發展就是要補齊短板。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是協調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2013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協調發展,要求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從根本上克服農業的弱勢狀態,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一是從根本上改變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二是農業發展由農產品“數量剩余”范式轉向“品質和附加值”范式。三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關鍵在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四是制度創新。包括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尤其三權分置的土地制度,既穩定了農村基本土地制度,又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改革農業經營制度,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新時代,是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時代,需要通過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長期以來,依賴化石能源的傳統工業化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為了應對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應將干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看作寶貴的生態財富。經濟發展不僅要謀求物質財富,還要謀求生態財富。新時代的綠色發展不僅不能產生新的環境和生態問題,還要治理過去發展所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生態文明時代推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當年在工業文明時代走過的高投入高排放的現代化道路。
總的來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以其理論和成功的實踐回答了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如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重大問題,比如:在東方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能否通過社會主義道路走向富強?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能否結合和怎樣結合?在二元結構突出的農業大國如何實現現代化?在后起的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也是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洪銀興 南京大學)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稿》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