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共產黨宣言》視域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涵

祝和軍

2018年05月15日10:07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原標題:《共產黨宣言》視域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涵

在《共產黨宣言》視域下,社會主義包含著制度安排和價值理想兩個維度。不顧及歷史條件偏執地追求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社會主義就無法和烏托邦劃開界限﹔過於強調社會主義在生產力方面的制度性作用,不能對現實狀況從價值理想的視野予以審視,社會主義就有著淪為物質主義的危險。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之所以能夠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正在於將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辯証、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這裡的“通”和“用”,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在實踐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發展的邏輯來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新時代開展“對話”的思想結晶,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因此,立足於《共產黨宣言》的文本視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體認,同時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對《共產黨宣言》進行全新闡釋,就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共產黨宣言》語境中的社會主義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即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誕生。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進而把共產主義理解為旨在消滅資本主義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而社會主義,則是作為介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時期”而存在的。晚年的馬克思曾設想,東方社會可以利用自身不同於西歐各國的獨特性質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但是,無論何種情況,我們都無法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裡找到關於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詳細描述和可操作性的建設方案,而僅是“最一般地談到”。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社會主義”一詞被廣泛而持久地使用,但又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了重大而深刻的差異。實際上,對“社會主義”的正本清源和恰當領會,仍然要回歸《共產黨宣言》的語境和馬克思、恩格斯的運思方式。依筆者看來,我們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社會主義社會進行理解:

社會主義是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而存在的。馬克思曾言:“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裡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特裡·伊格爾頓在《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中也說,資本主義的最大貢獻之一便是為了自身利益培養了無產階級,然而,無產階級卻反過來成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這就意味著,共產主義隻有保留了資產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才會成為現實。甚至在資本主義滅亡之后,我們可能仍不具備邁入共產主義的物質條件。在這一過程中,工人階級可以通過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創造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物質條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職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可見,此種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是作為一種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而存在的,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是“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向共產主義的邁進創造物質條件。

社會主義昭示著一種價值理想。如果說共產主義在歷史層面的社會形態上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那麼,在精神價值的追求上,共產主義則表征為人對自身異化的揚棄,從而全面豐富地佔有自己的本質。共產主義是始終朝向人的現實解放這一價值理想的,因而總是表現為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內在顛覆。相應地,對於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而言,它雖然在經濟、道德和精神各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但也應表現出不同於資本主義而接近於共產主義的價值追求。

由此不難看出,在《共產黨宣言》的語境中,“社會主義”既是一種社會制度,也是一種價值理想,二者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可以說,正是通過“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正確處理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才真正地揚棄空想社會主義者和資本主義衛道士的雙重對立,成為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

社會主義建設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

縱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不難發現,社會主義在探索道路上之所以出現了失誤和挫折,根本原因就在於將上述社會主義彼此結合的兩個方面簡單、抽象地割裂開來,片面地追求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而忽視了社會主義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方面的制度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的構想遵循的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從邏輯上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辯証分析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科學論斷。由此,實現共產主義便成為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至高理想。但是,邏輯上的分析和批判仍然是解釋世界的“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武器的批判”。如果僅僅停留在觀念的批判上,僅僅局限於“教條主義地預料未來”,那麼,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上那些浪漫主義學派就沒有根本的區別。實際上,作為一種“新思潮”,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依靠無產階級現實的革命運動實際地反對現存的事物,從而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新世界。正因為此,追求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是有前提的,即歷史條件本身的成熟。離開歷史本身的訴求,僅憑熱情“制造”革命的舉動,向來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反對。

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政治組織模式和文化傳統也各具特色,不可能通過唯一固定的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強調過。早在1881年,荷蘭工人領袖斐·多·紐文胡斯就曾寫信請教過馬克思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如果社會黨人取得政權,為了保証社會主義的勝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首要的立法措施是什麼?馬克思回信說: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提得不正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麼,應該馬上做些什麼,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但是,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是不著邊際的,因而實際上是一個幻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唯一答復應該是對這個問題本身的批判。如果一個方程式的已知各項中不包含解這個方程式的因素,那我們就無法解這個方程式”。在這裡,馬克思對那種抽象地看待社會主義的做法,採取的是一種批判和拒絕的姿態,特別強調歷史環境和具體國情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先行制約作用,因為“抽象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由此不難看出,經驗主義不過是教條主義的翻版,同樣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神的。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涵

從《共產黨宣言》的視域下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在於黨和國家及時總結和反思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並在此基礎上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自覺地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辯証統一。

社會主義無疑是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而存在的。作為制度安排,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而為共產主義價值理想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至於社會主義的建設具體模式和實現路徑,隻能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和獨特的歷史環境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和取舍。正如列寧所說:“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這就表明,社會主義的本質固然是確定的,但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模式以及探索的道路則是可以也必然是多種多樣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這就使得社會主義建設與中國實際、中國特色緊密結合起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國的歷史文化、歷史命運、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人必須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實現自己的夢想。”相反,通過外在強求而實現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整齊劃一,不僅背離了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這正是20世紀末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長期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而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於自身實際開辟社會主義的特色建設之路,才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生機和活力的秘密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但這裡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並不是期望其他國家進行簡單的模仿和照搬(如是,其他國家同樣會陷入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而是啟示其他國家通過相似的進程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社會制度,更是一種價值理想。作為價值理想,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共產黨宣言》正是捍衛共產主義的典范之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共產主義)這個問題上,不要含糊其詞,語焉不詳。語焉不詳是理想信念模糊甚至動搖的一種表現,好像這個東西太遙遠,我們也拿不准,所以就不願提及了”,“我們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信它是具有科學性的。如果覺得心裡不踏實,就去鑽研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多看幾遍”。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做出了“商品經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的重要論斷。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物質生產力,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就此,很多人總在懷疑今日之中國走的還是不是社會主義道路。誠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市場經濟是內生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之中的。這種“內生性”也決定了市場經濟對於資本主義而言,隻能局限於自由主義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狹隘視野之中,因而帶有自發的性質。而社會主義發展市場經濟,最終旨歸則是通過發展生產力實現對商品經濟的超越,最終消滅商品經濟。可見,社會主義視野中的商品經濟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的,因而是自覺而不是自發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沒有忘記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初心”和“運動的未來”,所以才能以一種超越的視野對當前的社會狀況進行審視,以一種“永遠在路上的”的精神不斷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改革。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之間的辯証統一。唯有把握住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態度,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沒有作為社會制度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作為價值理想就會失去現實的歷史基礎,淪為鏡中花、水中月。相反,沒有作為價值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作為制度安排就可能會失去目標和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將社會制度與價值理想內在結合起來。就價值理想而言,黨的十九大把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的目標和歸宿。這既體現出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體現出了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社會制度而言,黨的十九大既強調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強調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的新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黨的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我國面臨的國際局勢的新調整等合力塑造的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坐標中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中不斷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的生機活力。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之處,既在於通過開創性的人民實踐實現了對“改旗易幟的邪路”和“封閉僵化的老路”的有效突圍,也實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上教條主義態度和經驗主義態度的雙向揚棄,堅持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劉鶴主編.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2]王安東、王娜.新自由主義的新階段與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4).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