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賽男
2018年06月08日08:15 來源:學習時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就意味著,新時代的中國不僅將更深刻改變自身發展進程,同時也將更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發展。那麼,更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依據何在?又體現在哪些方面?有什麼意義?弄清這些問題,對於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到“動力之源”,新時代中國將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更為巨大而綜合的正面外溢效應
毫無疑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穩定之錨”。隨著中國日益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還將進一步提升,正面外溢效應也將日益凸顯。
結構調整釋放更多中國活力。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發展必然要求社會經濟結構作出相應調整。而經濟結構調整,既是推動各種要素從錯配轉向優化的過程,也是活力逐步釋放的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這表明未來中國經濟走向就是要實現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拉動。而這轉向,勢必帶來對高端產品、服務的需求量增長,這既需要國內供給,也離不開國際供給。同時,以科技研發和設計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業迅猛發展,也必然為其他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因此,隨著結構調整進一步“嵌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中國所迸發的發展活力將為世界經濟擺脫底部徘徊,進入平穩增長期,提供更加強勁而持久的引擎。
轉型升級帶來更強中國動力。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大量向外輸出低端產業,形成了與世界經濟“東高西低”走勢相反的“西高東低”的畸形產業鏈分配格局。當前,中國正在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將大大改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為眾多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需要引進大量先進技術、高端設備,這將推動全球資源優化配置,倒逼相關貿易伙伴國家產業升級。而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又使得平台經濟、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不斷向全球范圍輻射。在這一過程中,處於全球價值鏈不同位置的其他國家完全有可能發揮自身優勢與中國形成“產業聯盟”,並由此獲益。顯然,相比結構調整對貿易伙伴國的直接溢出效應,中國由低端制造向價值鏈上端移動的轉型升級,對促進全球產業鏈格局調整優化的“溢出”作用更為深遠。
擴大開放蘊含更大中國潛力。黨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並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可以預見,隨著市場准入有序放寬,出口質量和附加值進一步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繼續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而這種全面開放新格局一旦形成,中國經濟將展現出空前的吸引力。一方面,中國持續開放所創造的全球最大市場,將為眾多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國開展的國際經貿活動,將為全球各經濟體帶來更多共享發展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新時代中國將為全世界共享共贏提供更為實質的注解。從全球治理變革的“推動者”到“引領者”,新時代中國將為破解全球難題貢獻更加科學而有效的中國方案
當前,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新時代的中國將在以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持續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的基礎上,更加積極破解當今世界面臨的普遍性問題,提供科學有效的中國方案,從而引領全球治理變革。
“一帶一路”建設引領經濟全球化新轉型。近年來,“逆全球化”風潮愈演愈烈,為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不僅主動回應“逆全球化”聲音,為全球化注入了“中國信心”,而且還積極把脈世界經濟,為打造“新型全球化”開出了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在內的一攬子“中國良方”,給全球化新轉型帶來“中國希望”。質言之,在反全球化迷霧彌漫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新時代中國扛起了引領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旗幟,大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國際秩序新構建。隨著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全球力量的“大趨同”“再平衡”催生“國際權力分散”。建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已成為必然之勢。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並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構建一個實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了一個全新方案。這個方案所要主導塑造的未來秩序,不是西方霸權體系的延續,而是一種以“平等參與、協商共治”治理觀為主要特點的國際新秩序。在這種新秩序裡,國與國之間沒有依附、沒有孤立、沒有排斥,隻有命運與共。2017年2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聯合國重要決議。這充分說明中國價值理念已成為國際共識,新時代中國正以與世界共贏的大國胸襟,更多參與和引領國際新秩序的構建。
“新型國際關系”建設引領和平發展新風向。近年來,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和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國際社會對中美關系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非常關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是我們向世界作出的承諾,體現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當前,中國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就是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新路。這條新路既突破了零和博弈、你輸我贏的思維窠臼,也摒棄了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更超越了強權獨霸、國強必霸的歷史覆轍,是一條完全不同於西方的和平崛起之路。因此,新時代中國所倡導的新型國際關系,必將凝聚各國共識,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引領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現代化模式的“自我開方”到“可資借鑒”,新時代中國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有益而適合的路徑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國道路”開啟了現代化發展的多元敘事。現代化對於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一種難以避免而又必須正視的歷史潮流。但現代化之路往哪個方向走、如何走,卻有很大不同。過去200多年,西方國家現代化模式幾乎成為唯一可供效仿的樣本。遺憾的是,自20世紀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模式,不僅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陷入了經濟停滯、社會動亂、民族沖突的危機。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立足國情,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闊步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性跨越。事實証明,西方國家只是現代化的先行者,並不是衡量其他國家現代化的唯一標准。中國道路的實踐成果,已經動搖了以西方經驗為支撐的現代化道路的絕對地位,並將豐富和拓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中國制度”避免了西方現代化治理的諸多弊端。國家制度的優劣,究其根本要看其能否與本國經濟基礎相適應,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我國之所以能夠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極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切實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真正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可以說,在社會整合、民主決策、高效運作等諸多方面,“中國制度”正在為世界作出獨特貢獻、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理論”展現了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句話強調的就是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新時代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國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理論固然是“中國特色”,但決不是“中國獨特”。中國理論的特殊性中所蘊含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公平與效率等問題,帶有極強的普遍意義。而基於這些普遍性問題所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一系列戰略部署,完全可以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構建帶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理論體系提供啟示和借鑒。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相關專題 |
· 理上網來·奮進新時代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