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旭
2018年07月10日08:12 來源:前線網--《前線》雜志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依據
時代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時間標尺,是一個國家謀劃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是我們從戰略上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鑰匙”。
大國崛起的戰略支撐。“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16世紀以來世界大國的演變史表明,在大國崛起過程中,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因素在發揮作用的同時,文化、觀念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美國的世界地位,離不開美元和美軍的支撐,也離不開美國文化的支撐。中國自古就是大國,既有以往的文化盛世,也有今天更多的文化訴求: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昌明是其精神品質﹔一個在近代遭受巨大屈辱的大國,恢復文化盛世是其歷史夙願﹔一個正在走向現代化的發展中大國,實現文化繁榮是其內在要求﹔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實現文明進步是其價值追求。
重塑世界文化格局的戰略舉措。21世紀以來,與國際戰略格局的調整相一致,世界文化格局也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一方面,“西強東弱”的國際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世界文化產業、國際輿論的重心仍在西方。文化產業、國際傳播能力的差距,使得中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真實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對自身文化觀念、文化制度和文化秩序的沖擊和威脅。另一方面,“東升西降”的文化發展態勢愈加明顯。即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正呈現出下降的態勢,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的文化影響力則呈現上升的態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客觀地講,國際輿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但這個格局不是不可改變、不可扭轉的,關鍵看我們如何做工作。”做好這個工作,要靠戰略謀劃、政治運籌,重塑世界文化格局,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要義。黨的十九大在明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時,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擺在同等重要位置,突出強調了文化發展既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也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要義。當前,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消費能力大大增強。展望未來30年,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建成之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多樣化,而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奮斗目標,也將成為衡量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更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有經濟的健康發展,也要有人的全面發展。這都有賴於和要求文化的高度繁榮與發展。
我國文化發展的巨大成就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相一致,人們的文化強國意識不斷增強,文化強國的社會心理基礎得到不斷鞏固。二是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自信得到彰顯。三是文化體制改革加速推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專門分設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專職負責協調文化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截至目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確定的100多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已經全部完成。四是文化政策法規不斷制定出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編制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頒布了多部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規,出台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件,有利於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法律政策制度環境正在形成。五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2017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1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其中文化產品出口總額97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2%。2016年我國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品種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的文化發展與世界文化強國相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要求相比,差距不小,挑戰不少,還有許多亟須解決的矛盾問題。
一是大國文化心態尚未發育成熟。大國的文化心態應該是雍容自信、不卑不亢、開放寬容、溫和理性地看待自己與世界。近代中國,曾飽受百年喪權辱國之痛﹔今日中國,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曾經的屈辱和今日的成就,都深深地銘刻在中國人心中,以致於很容易以“自卑”和“自大”兩種極端方式表現出來,從而缺乏以平常心看待世界的大國心態。相對於文化自信,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負都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文化心態。文化自卑歷來是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產生的土壤,文化自負也為文化保守主義的擴張提供了空間。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我們既要克服文化自卑心態,更要克服文化自負心態。
二是文化創新力仍顯不足。文化強國必然是文化創新大國。同建設文化強國、創新大國要求相比,我國文化創新創造力仍顯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准、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 “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 文化創新能力不足,會導致三個后果:第一,危及國家文化安全。作品的數量並不等於作品的質量,文化的平庸必然帶來文化的危機,也根本抵擋不住西方的話語霸權。第二,不能為決策者提供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從而影響到決策者的決策水平。第三,無法真正建立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由於文化創新能力不足,文化知識體系不健全,有時隻能借用西方的知識體系來解釋自己,用西方的話語來推廣自己,結果事倍功半,無法達成預設目標和效果。
三是文化安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 意識形態斗爭是新時代偉大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中國崛起不僅是經濟崛起、軍事崛起,更意味著文化崛起、價值觀崛起。西方大國為維護所謂“自身利益”和“普世價值”,會不斷制造摩擦和進行較量。另一方面,復雜嚴峻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安全形勢,既為我們更好更快地推動文化發展提供了壓力和動力,也為我們有效應對文化安全威脅創造了機遇和條件。
開啟新時代文化強國新征程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文化強國的新目標,開啟了新時代文化強國的新征程,必須瞄准新目標新任務,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不斷譜寫新時代中華文化建設新篇章。
一是全面實施文化強國發展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對內具有文化感召力、對外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強國,要在強化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齊飛的強國,要在繼續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著力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准、文明素養﹔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共進的強國,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激發和釋放文化創造活力﹔是科技文化與學術文化共同繁榮的強國,在加強科技文化發展的同時,著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領先世界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標准、學術話語﹔是古今中外文化互融互進的強國,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積極吸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搞好戰略統籌,多方配合協調,多措發力並舉,務求目標達成。
二是統籌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歷史表明,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文化的發展提供條件,但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帶來文化的發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戰略統籌,將經濟優勢轉化為文化優勢。對內,要從戰略上謀劃如何將經濟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世界文化發展史也表明,文化產業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利益上的爭奪,更是對於一種新的戰略資源的爭奪,對一種新的戰略市場的爭奪,對國際文化主導權的爭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文化產業視為支柱性產業、戰略性產業,並從戰略上謀劃如何將經濟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對外,要從戰略上謀劃如何將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轉化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經濟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是密切關聯的,但客觀而言我們還不善於利用經濟影響力提升文化影響力。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戰略謀劃,做到精准發力,推動和促進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關鍵是做好“分”“統”工作。所謂“分”,就是實現從現有的單純依靠黨委、政府管理文化的格局,向黨委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民共同參與文化治理的格局轉變。所謂“統”,就是要推動從目前實行的分業“條塊式”管理到系統管理的轉變。在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的過程中,一些已被實踐証明很先進的“理念”和很有效的“制度”,但在實施當中卻總不那麼靈光,被稱為“理念挂空”和“制度失靈”。因此,提升國家文化治理能力,理念和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執行理念和制度的人。沒有現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治理水平。
四是推動國家文化創新發展。提高國家文化創新能力,從內容上看,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積極發展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要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大力推進文藝創新,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要堅持古為今用,積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方法上看,要拓寬觀察視角,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寬、謀得實,思考人類和世界性問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見解,構建中國理論。要強化問題意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理論創新隻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善於總結成功經驗,也要善於發現和反思問題,這是文化創新發展的迫切任務。要堅持批評精神。沒有批評批判,就沒有思想的深刻。推動文化創新,必須堅持批評精神,既要勇於自我批評,也要勇於對他人不同思想觀念提出建設性批評。
(本文系國防大學國家發展戰略教研室“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系列研究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作者系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國家發展戰略教研室副教授)
相關專題 |
· 《前線》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