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王岩 秦志龍

2018年09月30日08:14    來源:紅旗文稿

原標題: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戰略判斷,同時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啟示我們,進入新時代、化解新矛盾、滿足新期待,必須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新時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顯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統一體,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物質需求是基本需求、是第一位的、是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級需求、是第二位的、是無限的。物質需求的有效滿足會推動精神文化需求從非主導性需求轉化為主導性需求。

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和社會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我國廣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有效滿足,“需求側”升級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們原來的“硬需求”呈現出升級態勢,不僅在“物”的層面有更高的期待,而且盼望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由此衍生出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求”,則進一步體現出人民生活的“美好”意蘊,並在此基礎上升華為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生態等方面的更高期待,從而使獲得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續。可以說,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層面愈加凸顯,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強勁。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符合“需求上升規律”﹔也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后果。

從總體上來看,一方面,應當看到,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億萬人民既創造了物質文明發展的世界奇跡,也創造了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碩成果,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我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精神文化財富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更應看到,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與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相比、與我國人民群眾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現階段我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供給還存在不少短板、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體現在“不平衡”上,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在文化資源佔有尤其是精神文化產品消費體驗方面存在明顯差距﹔體現在“不充分”上,文化基礎設施不夠、文藝原創能力不強、文化產品質量不高、高雅文化品位不足等問題仍比較突出。

與此同時,新時代我國人民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新特點。

一是更加個性化。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思想觀念開放包容、新技術新媒介廣泛應用、精神文化產品生產方式優化調整,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彰顯個性化。人們對風格迥異的文藝作品、特色鮮明的文化產品接受度提高,對不同文藝類型、新生文化業態認可度提升,也更樂於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實現價值。

二是呈現多樣化。作為社會和精神存在物,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本來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求知需要、娛樂需要、審美需要、道德需要和信仰需要。進入新時代,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思想觀念解放、科學技術進步、對外開放擴大,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樣。人們既期待精神文化產品的品種豐富、文學藝術作品的形態多樣,也盼望社會風氣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升﹔人們既追求思想溫度、理論深度、藝術高度,也追求心靈靜謐、靈魂安頓、精神升華﹔人們既享受自我的學習提高、內在修為,也享受集體性的文娛活動、外展風採。

三是顯現層次性。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層次性。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推進、先進文化推廣、社會理性重塑、生態文明重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層次性進一步顯現。人們既需要陽春白雪,也需要下裡巴人﹔既需要高揚家國情懷的作品,也需要反映百姓生活的藝術﹔既需要“居廟堂之高”,也需要“處江湖之遠”。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階層分化、利益主體多元化也造成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分層化、精細化。

四是凸顯品質化。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積累沉澱,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素質、人文素養普遍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審美能力顯著提升,人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精神文化產品的質量、品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關注文藝作品的思想內涵、文化產品的內在品質,更加期待經典作品的誕生、經典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性情陶冶、精神升華,而不是單純的感官刺激、視聽享受,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了由數量滿足型向品質追求型的轉變。

五是追求國際化。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走出去”與“引進來”,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語境下的文化交流融合,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大大拓展,文化消費理念日益更新,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進一步國際化。人們越來越願意走出國門去感受異域文化氛圍、感悟異域文藝經典,對域外文化產品、文藝作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對世界前沿文藝流派、文藝形式的品鑒力大幅提升。

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意義重大

進入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意義重大。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來看,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從社會主義發展的視角來看,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視角來看,這是聳立精神大廈的時代要求。

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既需要生存性資料(物質需求)的滿足,也需要發展性資料和享受性資料(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在當代中國,這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水平內盡可能地保障每個人的權益、釋放每個人的潛能、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因而,進入新時代,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協調均衡發展,努力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正是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內在要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應然之舉。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在於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共同富裕,在於社會關系全面發展基礎上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既體現在物質財富的共建共有,也體現在精神文化財富的共創共享﹔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精神積澱、文化滋養。因此,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定和本質要求。

聳立精神大廈的時代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他強調,“實現中國夢,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比翼齊飛、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帶領人民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豐富精神財富。隻有精神文明建設也搞好,全國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精神世界極大豐富、精神力量大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才能最終實現。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不僅關乎民生福祉,也關系到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是聳立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時代要求。

三、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遵循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辯証把握主要矛盾“變”與初級階段“不變”的基礎上,切實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面有力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新時代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堅持、改進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加強黨對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的統一領導,優化頂層設計,推動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方針,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改進領導方式、完善領導體制,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價值底色,它深刻揭示了我們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所在、動力所在,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高度統一。新時代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更好堅持、有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創建全部活動之中。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堅持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重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

辯証把握“一個變”與“兩個不變”。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全面准確把握 “一個變”與“兩個不變”的辯証統一關系,既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也精准分析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現的階段性新特征,既盡力而為、也量力而行,既不保守,也不冒失﹔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騖遠。一方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繼續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推動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為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更加關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征新趨勢,著力化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的不協調不同步問題,著力化解文化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興盛,以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切實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切實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重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使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價值引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的體制機制。

(作者: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來源:《紅旗文稿》2018年第18期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