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2018年10月08日15:3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歷覽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敗由貪。清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國之大維、人生大綱、仕者之德”,是為官從政的首要前提、必備條件。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品行高潔、為人正直、處事公道的清廉之官,流芳百世,名揚千古,成為百姓最相信、最尊重、最愛戴的好官。“驢車尚書”戴敦元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乾隆年間,戴敦元任刑部尚書。作為一個部級高官,他不講享受,著粗衣,坐敝車,生活簡潔,上下班連專車都沒有,每天步行上班。一年冬天,天下大雪。一大早,戴敦元套了一件雨罩,手裡抱著文書,在路上徒步行走,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一輛驢車,才叫驢車送於刑部衙門。車到刑部辦公區,戴敦元下車,脫下雨罩,露出帽子上的珊瑚頂子。車夫見后,大吃一驚,沒想到這麼大的官居然坐自己的車,嚇得想跑。戴敦元趕緊把他拉住,從身上摸出錢付給車夫,才讓他離去。從此,人們為贊其清廉,便稱他為“驢車尚書”。
一個“驢車尚書”的雅號,把一個清官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成為一種清廉的符號,令人肅然起敬,感嘆不已。應該說,歷史上哪朝哪代都有腐敗,清朝是最嚴重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驢車尚書”戴敦元生存在這樣的“腐敗環境”中,始終堅守自己的清廉,潔身自好,不貪不沾不染,寧可清貧自樂,不去濁富多憂,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完全源自於他內心深處對清廉的堅守和信仰。他不管別人如何做,也不管他人怎麼想,一直按著自己心中固有的底線和固守的規矩做人做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驢車尚書”戴敦元清廉的一生,一點都不為過。清朝的官場上,貪腐惡習盛行,讓一些本來剛直耿介的有為官吏,因受惡習的浸染,由“方”變“圓”、由“清”變“貪”,但戴敦元從不向官場惡習和潛規則低頭,更不為錢財折腰。如:道光元年,戴敦元由江西按察使改任山西布政使。當時官場上有一個惡習,凡是上官過境,沿途州縣都要勞師動眾迎來送往,不僅大擺筵席,臨走前還要給上官准備禮品。戴敦元前往山西赴任,每日五更便催車夫上路,飲食不過是六枚麥餅,且全在車上解決,不勞煩沿途州縣,以致戴敦元“獨行數千裡,而輿夫館人莫知其為新任藩使者”。
“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這正是“驢車尚書”戴敦元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為官的真實寫照,多麼難能可貴,可敬、可信、可鑒、可學。事實上,歷史如何變遷,時代如何發展,清廉作為一種品行、一種信念、一種氣質、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是永恆不變的。廉與貪,只是一念之間﹔好與壞,只是一字之差,他們之間並沒有清晰的分水嶺,關鍵在於自己如何來把握?如何來劃分?因為貪廉一念間,榮辱兩重天,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廉如清風常拂面,貪似毒藥蝕靈魂。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面對的誘惑無處不在,面臨的陷阱無時不有,對清廉的堅守,不失為一種嚴峻的考驗和檢驗。要與自己的種種邪欲和貪欲搏斗,與扑面而來的種種迷人誘惑搏斗,就要從“驢車尚書”戴敦元這種“寧可清貧,不可濁富”的品行中得到感悟和啟迪,始終保持“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度,涵養“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魅力人格,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頂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多一些自重、多一些自省、多一些自警。這樣,才能在誘惑與考驗面前,泰然處之,坦然面對,像“驢車尚書”戴敦元這樣,牢牢守住清廉底線,守住一生一世的清白。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