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草
2018年10月12日14: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工作通報是壓實責任、推動落實的有力抓手。但時下,一些地方不管輕重緩急,動輒通報到單位主要領導﹔有的為把責任壓實,頻繁通報情況,從月通報到周通報,甚至一天一通報﹔有的創新“一封信”等花樣繁多的通報形式,變相把工作責任分解到下一級……(10月9日人民日報)
作為一種常見的公務文書,工作通報主要用來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指示精神或情況。其內容真實客觀、決定恰如其分、語言簡潔庄重,具有其余公文文種不可替代的曉諭性和教育性。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上級部門為了實現對下級部門的嚴格管理,凸顯對工作本身的重視程度,習慣以通報的形式壓實責任、推動落實。
然而,由於少數領導干部擔當意識不足、推卸責任有余,常常將工作通報這一“履責抓手”視為“推責利器”。打著壓實責任、促進落實的“旗號”,頻繁對下級部門發出一些或目的不清、重點不明,或轉移責任、層層加碼,或大肆渲染、無限上綱的通報,讓許多下級部門“不堪重負”“不堪其擾”。久而久之,一些原本對通報十分重視的部門,漸漸在各種“雞肋通報”“變味通報”地反復“刺激”下,形成了“免疫”、摸清了“套路”,出現牢騷滿腹、疲於應付,甚至敷衍工作、“交差”了事的不良現象。
這種“刺激失效”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超限效應”。即當接受某種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人們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情緒。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與其弟子子禽的一段對話,曾揭示過同樣的道理。
據《墨子》記載:一天,子禽問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以日夜名叫的青蛙和隻在黎明打鳴的雄雞作比喻,旨在說明說話行事要切合時宜,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凡事皆有度,過猶則不及。通報的“初心”不是為了簡單粗暴地分解任務、推卸責任,或是顯示印發部門的“威力”與“地位”,而在於客觀准確地通報事實。並在必要的時候指出下級部門存在具體問題,督促其及時改正。過於頻繁地“發號施令”無異於“無的放矢”,不僅難以起到該有作用,反倒在不停撰寫修改通報、要求下級單位學習、收集反饋整改材料等環節造成諸多人力物力的空耗,於無形中消解了通報的嚴肅性及所屬單位的權威性。
工作通報必須力戒“超限效應”。這就要求上級部門應在承擔相應責任、把握適度原則的基礎上,就必要的工作事宜進行有“質量”、有“含金量”的通報。並在前期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確保通報內容的准確性﹔在擬定過程中要做到重點突出、分析中肯、評價客觀,不講空話套話,確保通報結論的權威性﹔在作出通報后,要做好“后半篇文章”,重視結論的應用,將其列為下級部門評價考核、評優評先的依據,確保通報的導向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