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晶
2018年10月16日15: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公元1079年,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湖州擔任知州,短短幾個月內,他的足跡就幾乎踏遍了湖州的每一個角落。有一次,蘇軾與種田能手蔡福見面時,蔡福緊張得如坐針氈,蘇軾看上去也有些手足無措。蔡福壯起膽子問蘇軾為何也會如此?蘇軾回答,我隻懂詩文,見到種田高手怎能不緊張?蔡福於是放鬆下來,打開了話匣子。
不高傲,不自矜,帶著一份“緊張感”,實心實意地與百姓進行交流,可以說,蘇軾面對群眾的那份“手足無措”的真誠,為當下的領導干部面對群眾要有什麼樣的態度,做群眾工作要秉持怎樣的心態是一種提醒。隻有真正將百姓放在心間,始終保持一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態度,謙虛謹慎,認真解決群眾訴求,才能踏實做好群眾工作。
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回顧我們黨近百年的奮斗發展史,無論是“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緊要關頭,還是“風景這邊獨好”的發展時期,都是在團結群眾,與群眾真誠溝通,匯聚群眾力量中走向勝利與輝煌的。縱觀我們改革開放所經歷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取得的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是群眾智慧和力量的結晶,都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帶領群眾接續奮斗的結果。
融洽的干群關系是能夠從群眾中汲取力量的基礎,而要實現干部與群眾的良性互動,就需要雙方互相尊重、相互信任。一般情況下,老百姓與干部溝通,總是存在一種緊張或疑慮的心理,干部隻有真心相待,才能打消他們的這種心理,為接下來的工作開好頭。當前,一些干部在與群眾溝通上仍存在不少問題,有的習慣發號施令,忽視群眾意見,有的和群眾沒有“共同話題”,還有的干部忽視了群眾的利益和訴求,導致群眾意見多多,這些都不利於政策的落實和工作的開展,需要高度重視。
對於干部來說,要有同理心,善於換位思考,在與群眾交流時,多想想百姓的長處,多檢討自己的不足,有些干部時常抱怨,工作難開展,與群眾打好交道更是難上加難,其實不能怪群眾“不識抬舉”,對官員動輒生怨,在許多時候,確實是因為官員冷漠、霸道在先,群眾才激憤在后。
要學會以人民為師。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同志曾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把人民喻為“土地”,隻要把種子播在土地上,就能在人民當中“生根、開花、結果”。要多彎下身子向群眾請教,多走到田間地頭去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在沾滿泥土的腳印中,在鮮活生動的生產實踐中,在與群眾心貼心的交流中,往往能得出苦思冥想而不解的問題的答案,從而抽絲剝繭,解開繁雜的矛盾扣子,透過問題的表象,找到關鍵症結所在。
“人心換人心,瑪瑙兌黃金”。與群眾溝通,做群眾工作,隻有將心比心,才能獲得彼此的信任﹔隻有時刻保持敬民畏民的“緊張感”,才能算是真正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塊兒,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踐行到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