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

王 衡

2018年10月31日09:45    來源:紅旗文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發展,政治文明建設不斷向前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庄嚴宣告:“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首先必須在認識層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理清楚、把握好、講明白。

一、理論與實踐:“實質民主”及其復合實現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民主既不是脫離實踐的空洞理論,也不是不要理論指導的盲目實踐,而是理論形態與實踐模式的統一。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缺一不可。

從理論維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在於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民主”理論。當今世界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民主理論,然而透過光怪陸離的表象,紛繁復雜的民主理論背后,實際上蘊含著“程序”與“實質”兩條路徑的分野。程序民主理論把民主視為一種“政治方法”或“游戲規則”,主張將民主的適用范圍嚴格地限定在政治領域,認為競爭性選舉、憲政、代議制、權力制衡等政治制度是民主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於強調民主在保護公民個體“消極自由”方面的工具理性而非民主本身的價值理性,因而程序民主也被稱為“弱勢民主”“低調民主”“保護型民主”“最小化民主”。與之形成鮮明對照,“實質民主”理論則強調民主在賦予政治體制合法性以及實現“積極自由”上的重要功能,它認為,程序民主理論的精英主義立場,極易導致民主的“形式化”“空心化”,即民主面臨淪為一種政治符號而喪失實質內容的危險。作為對“程序民主”的價值糾正與內容補充,“實質民主”主張將民主的適用范圍從政治領域延伸至社會經濟領域,從而復活民主的廣義內涵。由此可見,“實質民主”追求的是一種更加強勢、更加徹底的“發展型民主”“最大化民主”。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民主的思想就屬於典型的“實質民主”理論,它強調“必須使國家制度的實際承擔者——人民——成為國家制度的原則”,其核心理論主張在於維護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和有效性,認為民主不應流於形式、淪為擺設,而應該“回歸經濟” “回歸社會”,最終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很顯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正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和價值立場上,批判“大多數居民在通常的平靜的局勢下都被排斥在社會政治生活之外”的形式主義民主,揚棄並超越“西式民主”的局限性,最終實現“實質民主”。

從實踐維度來看,“實質民主”在現實中需要依托諸多條件才能得以實現。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在於其“復合性”,即充分調動不同政治主體的積極性,在民主政治的不同領域和環節,綜合採取各種有利於促進“實質民主”實現的手段,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比如,在主體方面,除了西式民主所強調的個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主體還包括黨和政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在權利方面,除了西式民主所強調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賦予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政治權利﹔在范圍方面,除了西式民主所強調的“政治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還追求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在環節方面,除了西式民主所強調的選舉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更加重視人民在周期性的投票之后如何繼續行使民主權利,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的民主制度安排,有效地保障了公共政策從制定到執行再到反饋都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証民主的精神和原則真實地貫穿於整個政治過程之中﹔在制度方面,為了充分發展人民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在協商民主、基層民主、黨內民主等領域不斷進行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在形式和渠道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僅充分發揮間接民主的功能,而且充分發揮以人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為主要形式的直接民主的功能。

二、宏觀與微觀:道路優勢及其制度保障

民主政治既牽涉宏觀層面的政治發展道路,也指向微觀層面的具體制度。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既需要宏觀道路的視野,也需要微觀制度的視野。

從宏觀層面看,政治發展道路直接指向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是政治發展最宏觀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經過長期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並堅持了一條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基本內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價值目標和實踐路徑,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根本遵循。“三統一”背后深層次的科學原理,在於實現了全面的政治發展。廣義政治發展的內涵應當包含政治權力的整合、政治秩序的保障、政治結構的優化、政治規則的確立、政治制度的完善、政治功能的有效發揮、政治參與的擴大、政治文化的理性化等多個維度,其中任何一個維度都是諸多面向之中的一個要素或環節。換言之,政治發展的任務是多維的,必須協同推進而不能“單兵突進”。“三統一”的道路所追求的正是政治發展的協同推進,它體現在靜態結構、動態過程和體制能力三個方面。黨的領導在靜態結構上代表著權威和政治秩序,在動態過程上代表著政治一體化,在體制能力意義上代表著政治整合能力﹔人民當家作主在靜態結構上代表著民主和政治參與,在動態過程上代表著政治民主化,在體制能力上代表著政治動員能力﹔依法治國在靜態結構上代表著法治和政治規則,在動態過程上代表著政治結構功能化,在體制能力意義上代表著政治制度化能力。由此可見,“三統一”的政治發展道路既契合我國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文化邏輯,也符合發展政治學的一般規律,它在宏觀道路層面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生俱來的道路優勢。

從微觀層面看,道路優勢的充分發揮需要以健全的制度體系作為有效支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制度上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構成的“四梁八柱”。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支持和保証著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也是協商民主重要的制度化渠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則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為制度載體,共同體現著人民民主。在上述制度中,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基層民主的原則和精神都得到了貫徹,再加上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示范和帶動作用的黨內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已經基本形成了科學完備、協同配合的制度體系。在結構方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都有各自相應的制度安排,它們共同構成有機聯系、統籌協調、密切配合的制度體系﹔在功能方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制度體系在運行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強化、相得益彰。由此可見,這一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的政治制度體系,從結構和功能兩方面支撐著“三統一”的政治發展道路,並將其特點和優勢由抽象落地為具體、從理論轉化為現實。

三、客觀與主觀:治理績效及其民心支撐

對民主政治建設是非成敗的評判,除了應當基於實踐維度的客觀標准,還應當考慮觀念維度的主觀標准。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既離不開客觀依據,也離不開主觀依據。

從客觀依據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在於符合中國國情以及由此形成的高水平治理績效。按照比較政治的基本原理,國家治理規模、經濟發展階段、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都是構成政治制度的決定性變量。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9月5日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的講話中深刻指出:“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近年來,世界政治的現實告訴我們,政治制度的“水土不服”,已經成為那些簡單移植西式民主的國家和地區有效治理的最嚴重掣肘因素,以致於連曾經大談“歷史終結”的美國學者福山都不得不發出“為何(西式)民主的表現如此之糟”的感慨。反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決策效率高且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決策體制、廣泛且有序的公民政治參與、選賢任能的干部選拔機制、密切聯系並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群眾路線,與上述國家和地區盛行的 “黨爭政治”“否決政治”“金錢政治”“明星政治”“政治冷漠”等政治奇觀和衰敗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主觀依據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與優勢,在於順應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意願。近年來,大量全國代表性樣本調查表明,中國人對“實質民主”的期待和訴求遠遠高於“程序民主”。比如,台灣大學朱雲漢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02、2007、2011和2016年的四波“亞洲晴雨表”調查中發現,中國人對民主的認知和理解呈現出“社會平等>優良治理>政治程序>政治權利與自由”的特征,這意味著當中國人談到民主時,首先想到的是實現社會平等、實現優良治理,然后才想到選舉等政治程序和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政治權利。再比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2011年的一項調查中,選擇“民主就是一個國家的政府和領導人要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監督”的受訪者比例高達84.7%,說明中國公眾認為民主的內容重於形式、實質重於程序。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國人想要的民主,歸根結底是一種既能夠契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政治價值,又能夠有效保証並促進經濟繁榮、民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的實質民主,在這種政治文化或者說“民情”“民意”的支撐下,片面強調“程序”的自由主義民主顯然不能滿足中國人的民主訴求,而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中國民主走在正確的民心軌道上。

上述基於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客觀與主觀等不同角度的觀察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既有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又有生動的豐富實踐作為現實依據﹔既有宏觀的政治道路規定基本框架和根本路徑,又有嚴謹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實現形式和可靠推動力量﹔既有優良的運行效果作為客觀依據,又有獨特的政治文化作為觀念坐標和心理支撐,是真正生長並扎根於中國土壤的、符合國情、順應民心的民主政治。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立足自身特點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和擴大我們的優勢,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繪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更加宏偉的藍圖。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研究基地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觀研究”[17JDKDB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來源:《紅旗文稿》2018年第20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