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雲
2018年11月02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吃穿用度到日常消費,從財富積累到學歷經歷,從職級職位到收入待遇……生活中,一些人總是喜歡比較,而一旦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則容易內心失衡、陷入迷茫。置身於物質豐盈、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如何避免不良影響、防止攀比心態,做到冷靜理性、獨善其身,是擺在領導干部面前的一道現實考題。(10月24日人民網)
古語有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論語.裡仁》)意為:財富和高官顯爵,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但對有道德的人來說,如果它們來路不正,就不要它們。歷史上清正廉明的官員不在少數,在近現代的中國,無論是權貴政要、志士仁人,還是青年學子,大多贊賞和欽佩曾國藩的治學為人和為官做事。特別是曾國藩對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哲學思想以及讀書、治學、處世、為人等產生了重大影響,而曾國藩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崇,源於他高尚的人格品味。青年時期,曾國藩就立志學聖賢,把“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隻問耕耘”,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和人生追求。為實現這一人生理想,他把中國聖賢內聖外王之道,修煉誠意和正心,並以此勉勵家中子弟和僚屬。
而“行事憑天地良心,撫黎民萬裡蠻荒﹔書冊外身無長物,康熙朝清官第一”的於成龍從政二十多年,清廉自守,自甘淡泊,到了幾乎讓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忠於職守,勤於政事、清正廉潔是后人對於成龍的最高褒獎。
相比較我們現在的個別干部卻是 “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置身於自覺攀比的怪圈當中,從比車、比房到比收入、比官階,無一不處處彰顯權勢地位的攀比,如:一些官員習慣與私企老板、國企高管比,與高收入階層比,越比差距越大,越比心態越不平衡——最典型的莫過於被戲稱為“許三多”的原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長許邁永在懺悔時說:“我看到與我打交道的老板,一個個都很富有,他們每年的利潤有幾千萬元、上億元,甚至更多。看著他們的財富迅速增長,我也存在著心態不平衡和紅眼病,認為他們的能力也不比我強多少,憑什麼有那麼多財富?”——“吃虧”念頭日積月累,“補償”心態與日俱增,最終將貪念化為惡行,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多少原本優秀的官員,就這樣“比”下去了。
說直白一點,一些領導干部為何會走上不歸路?一句話,源於生活中的攀比心態,總認為自己當官比別人強,可物質生活卻不如人家,心理不平衡就難免濫用權力,倒在金錢的誘惑下,皆是源於攀比心理在作祟。有些干部很愛比,但不是比工作、比貢獻,而是比闊氣、比享受、比義氣。為了要“比過別人”,揮金如土、揮霍無度。如此攀比,靠工作當然是遠遠不夠的,最后的結果就是權力跑馬,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為官者對“攀比心態”必須防微杜漸。如果任其瘋長,就會喪失正確的政治方向與信仰,就會陷入追求感觀刺激、攀比享樂的怪圈,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黨員干部既然選擇了從政,就應摒棄“攀比”心態,要比貢獻大小不比職務高低,比群眾口碑好差不比名利多少,比心靈和諧不比物質享受,學會簡單工作、簡單生活、簡單做人,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對名利想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自守一片心靈淨土,保持原色原味人生,不以私情廢公事,不拿原則做交易。隻有這樣,才能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淨淨做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