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扶貧產業的“人情風”可刮不得

武西奇

2018年11月05日15: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在發展扶貧產業過程中刮起了“人情風”:一些瓜果養殖等特色產業,存在“人情送禮”行為,向前來學習、考察、調研的工作人員贈送“扶貧特色產品”。(10月31日半月談)

事實上,類似現象並不在少數。作為東道主,為了體現自己的待客之道,有瓜果的送瓜果,有雞鴨的送雞鴨,有番薯的送番薯。總之,多少都會贈送一點“扶貧特色產品”,至於收不收那是客人的事。每次數量雖然不多,但有的制茶企業愣是送掉了1000斤左右的茶葉,約佔當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當然,向前來學習、考察、調研的人員贈送“扶貧特色產品”,也各懷各的心態、各有各的打算。有的是不好意思,出於禮貌讓客人帶點東西回去﹔有的是表達感謝,想借機表示一下脫貧致富心情﹔有的是為做推廣,希望通過口口相傳提升產品知名度﹔有的是無奈之舉,害怕沒點表示會得罪相關部門。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扶貧產業辦得到底怎麼樣,有沒有給貧困戶帶來看得見、摸得著實惠?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考察調研,為的是了解掌握實際情況,聽聽群眾掏心窩子話,而不能惦記著老百姓的土特產。即便覺得當地的農產品好,也應該自掏腰包購買。反之,把“人情往來”當做遮羞布,認為土特產不值錢、吃點拿點沒關系,可就大錯特錯了。

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土特產也許不值幾個錢,領導干部半推半就地笑納了,今天收的“人情禮”,很可能會成為將來要還的“人情債”。試想,如果送禮人找上門,希望在扶貧項目配套和支持上開綠燈,又該如何去處理。一口回絕似乎不近人情,行個方便顯然違反規定,萬一遇到這種情況,必將落個裡外不是人。

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從中既可以分辨出一個人的原則,也可以看清楚一個人的黨性。在小事上不檢點,在小節上不注意,往往會惹上大麻煩。揆諸現實,並不缺乏相關例子。比如,因無償吃拿商戶兩個蘋果被誡勉談話,因收受施工單位幾條草魚背個黨內警告處分,因從食堂帶“幾個饅頭”回家被談話提醒,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証明:隻要伸了不該伸的手,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業扶貧創業期,利用送禮推介產品無可厚非,但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人情營銷絕非長久之計。作為企業,要叫響自己的品牌、經受住殘酷的市場競爭,必須在產品質量上多下功夫,在產品特色上多動心思。有了好產品和好口碑,企業才有做大做強資本,群眾才有脫貧摘帽信心。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網評精粹
· 武西奇文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